• 32阅读
  • 0回复

靠改组改造改革三招新生集团资产16年增值62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11
第2版(经济)
专栏:

  靠改组改造改革三招
新生集团资产16年增值62倍
本报讯记者江世杰报道:以吴江新生丝织总厂为核心企业组成的江苏新生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正昌,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衡量一个厂长经理有多大本事,就看他手中的国有资产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他自1978年底出任新生丝织总厂厂长以来,国有资产已从348万元增至2.2亿元,16年增长了62倍,确实是个不小的奇迹!
这巨大的资本“雪球”是怎样“滚”出来的?
    在企业结构改组中实现资产增值
新生厂原是一家纯生产型的丝织企业,生产任务、原料、产品全部由外贸部门下达、供应、包销,企业全部收入来自外贸部门付的加工费;只要外贸部门的出口计划稍一“着凉”,厂里的生产、收益就会“咳嗽”、“发烧”。曾经在基层供销社工作多年的张正昌感到,两三千人的大厂不能只有一条来钱渠道。思来想去,他决定在主要搞好丝织生产的同时,抽一些人去办商业性经营公司。这是1983年春天的事。虽然这样做曾经遭到上下左右的种种非议,然而新生厂“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之路却坚持走下来了。到90年代初期,新生厂通过采用延伸、兼并、联营、合资、划小核算单位等手段,陆续“裂变”出28家分厂和公司,其中包括十多家社会服务型和技术服务型企业。从事第三产业的职工占到职工总数的40%,集团公司的营业额、利润以及新增固定资产中,大约有50%是通过“多种经营”创造出来的。
    在企业技术改造中实现资产增值
新生厂是一家有6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坐落在盛泽镇狭窄的老街上,厂房简陋,设备落后,丝绸品种、质量早就难以满足国际市场需要。张正昌早在80年代初期,就决定对企业进行以产品为龙头的技术改造。刚开始他们从购买法国二手设备起步,接着又通过各种形式的贷款,先后购买了瑞士、日本的片梭织机、喷水织机,以及各种配套设备。16年来,新生厂在技术改造上共投资1.06亿元,到1993年底,不仅全部技改贷款提前还完本息,而且全部技改投资也已全部收回。
    在深化企业改革中实现资产增值
近几年来,新生厂与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实行的是内部承包责任制,总体效果确实不错。但是,张正昌也察觉承包制有些缺陷,例如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不列入承包指标,除了极低的折旧费、大修理费外,基本上是无偿使用,因而普遍存在宽打窄用、闲置浪费现象。在经过长达8个月的家底调查、现值评估、方案测算以后,新生厂从1992年7月起,率先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实行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即集团公司所有下属生产、经营部门,都必须按所占用的房屋、设备现值,向总部逐月交纳一定比例的租金;此外,这些部门所需要的流动资金,由总部统一调拨计息使用。这样一来,集团每年可收取固定资产租金1200万元,相当于过去提取折旧和大修理费的3倍;流动资金因计息使用而使周转期大大缩短。银行贷款也因此而大幅度下降,两年来已减少利息支付300多万元。集团公司再用这些钱投入技术改造,国有资产的增值出现了良性循环。
改组、改造、改革,使新生集团的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值,而资产的大幅度增值,正是企业获得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将1993年与1978年相比,企业总产值从1911万元提高到4.03亿元,平均年增长140%;利润从191万元提高到2800万元,平均年增长97.7%;出口创汇从550万美元提高到5001万美元,平均年增长率接近60%。这在全国重点丝织企业中是不多见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