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九天揽月倚“天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11
第2版(经济)
专栏:

  九天揽月倚“天窗”
本报记者费伟伟
去年,我国国有重点煤矿全员效率平均每工1.4吨,山西潞安矿务局则为每工5.4吨,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其中最高的矿井全员效率已达每工8吨多。
潞安的高效率从哪里来?
潞安局一位领导诗曰:“九天揽月靠科技,独步蟾宫倚天窗”。
“天窗”就是放顶煤综采技术:这个局的传统采煤分两层,现只采一层,然后在上面开个“天窗”,放下顶煤。因此可减少一次铺网,少开两条巷道,减少设备搬家次数,一吨煤生产成本就可降低7元,一个不到200人的综采队的产量就相当于过去十多个普采队2000多人干的活。
    瞄准主导技术
开天窗放顶煤技术,国外已“开”了好几十年,但一直“开”不好,仅在采边角煤层时作为一种辅助性开采手段。在国内,潞安之前,有的煤矿也进行了试验,结果也不理想。
“开天窗”风险不小。而潞安,素有“中国煤矿一枝花”的美誉,可以说是全煤矿系统最没必要冒这一风险的矿务局。早在1985年,潞安就已成为全国第一个现代化矿务局,到1987年,全局9个综采队用波兰产的“柯马格”综采机,队队年产都达百万吨,连波兰人也不得不承认:“给了人的孩子比自己养得胖。”
然而,就在这一年,潞安矿务局局长尚海涛却自愿放下这个“大胖娃娃”,在既无追兵,上级部门也无一字要求的情况下,主动提出“第二次创业”,中心内容就是,在主导采煤技术上来一次革命——开天窗放顶煤,一次采全,使劳动效率有一个更大的提高。
尚海涛认为,潞安矿务局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煤炭行业的排头兵,靠的就是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无止境,但不能满足于小改小革步不停,在科技进步上,企业也要有敢于瞄准主导采煤技术下苦功的雄心,自我加压,闯出一条新路。
    百折不挠迎难上
潞安人没有料到,“窗”还没开,有人就引经据典予以否定,七个不宜,八个不行。
尚海涛不为所动。他十分明白,“开天窗”技术如果能够成为主导采煤技术,将使我国煤炭工业实现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重大转变,走上高产高效之路。但他深知,科学不决定于勇气,使他毅然决然下决心在1988年把这项工作列为重点的原因是,他坚信潞安长期以来坚持科技进步形成的力量。
1989年2月,王庄矿的试验又一次失败,两个月仅推进了30米,80架放顶煤支架倒了20架,还伤了4名矿工。干部工人怨气冲天。王庄矿是全国冠军矿,有人建议这里的试验暂停。尚海涛反而指示,把队伍拉到煤质最硬的工作面上,在最难,也最容易暴露问题的地方继续试验,“没有不开花的蓓蕾”。
一年以后,“开天窗”技术终于宣告成功,并通过上级鉴定,地点,就在王庄煤矿。
    一步一步都踩实
尚海涛说过这样一句话,下决心上并不难,关键是怎样上。决定试验“开天窗”技术时,不少人主张引进国外设备,理由很简单,毕竟国外已搞了几十年,自然能大大减少试验的风险。而尚海涛坚决主张选用国产设备,“因为我们攻克这一主导采煤技术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再上新台阶,更重要的是要探索一条符合中国煤炭特点、高产高效的道路,因此设备决不能立足于引进。”
潞安局果断选择郑州煤机厂作“开天窗”试验的设备合作伙伴,他们对国内已经使用的同类设备进行了细致考察,推出了经过改造的放顶煤支架,然后拿到试验工作面上试用,挑毛病,找不足,再反复修改、“磨合”、完善,自觉自愿地充当设备厂家试验场的角色。因此,“开天窗”技术不断成熟,国产设备也得以同步完善,目前已推出了第6代支架,完全国产化。
出于同样的考虑,在“开天窗”技术通过鉴定后,尚海涛又拍板在地质条件最差、人称“这里能成,全国都行”的五阳矿进一步试验“开天窗”。
历时半载,改设备又花了300万元,变开“前”天窗为“后”天窗,地质条件被判为“先天残疾”的五阳矿,成功地创造出低位放顶煤开后窗的新经验,意义不凡。当时的能源部负责人得知“开天窗”技术在五阳矿获得成功的消息后,立即致信潞安:“这是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是我国煤矿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潞安不安了。王庄、五阳、漳村几个煤矿纷纷用这一国际最先进的采煤技术展开了一轮激动人心的创纪录大赛。月产11.5万吨,月产20万吨,月产27.4万吨……新的纪录还在产生。一支综采队用我国自己技术、自己设备年产200万吨原煤,这一不久前还被视为十分遥远的梦想,被潞安人用“开天窗”采煤法写成了一段平常。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