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为大西北找水的军人们——记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兰州军区某给水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11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为大西北找水的军人们——记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兰州军区某给水团
新华社记者秦卫东蔡晖新华社通讯员何哲
在素来被专家、学者判为“贫水区”的我国巴丹吉林、乌兰布和、毛乌素、腾格里四大沙漠区,如今已查明蕴藏着十五个大型自流水盆地、六条古河道富水带,预计年采水量可达四十多亿吨。
这是兰州军区给水团官兵经过多年艰苦奋战、科学勘探取得的重大成果。 在完成水文地质普查的同时,这个给水团还在无水区成井八百多眼,累计使近百家濒临倒闭的企业获得新生,百万亩良田披上了绿装,四百多个县(市)七百多万人的生活用水得到解决。给水团被国家民委评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受到民政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表彰。
大西北以干旱而著称,水是这里的希望。可是,四大沙漠水文地质版图上原来却是一片空白。兰州军区给水团接受了普查任务后,官兵们面对“死亡之海”知难而上,展开了与大自然的较量。
沙漠的夏天,地表最高气温达七十摄氏度,冬天最冷时则在零下四十多摄氏度,且一年四季几乎天天有沙暴,飞沙走石打得人鼻青脸肿、满身血泡。在沙漠地区勘察,许多发达国家都动用直升机。起初,上级也曾打算进口勘察飞机,但官兵们算了算,从进口飞机到驾驶人员培训,至少要等三年时间。三年,一个士兵的服役期啊!“上,绝不能让普查工作耽误在我们手里。”强烈的责任感使他们喊出了发自内心的声音。于是一份申请递上去:“愿用双脚替代直升机,踏勘沙漠,探寻水源”。
在大漠戈壁勘探,其艰难可想而知。宋义辰小组在沙漠中奔波了二十多天。“沙漠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为准确记录野外资料,每当风沙袭来,技术员便把皮大衣往烫人的沙地上一铺,让人压住四角,他钻进去打着手电筒把资料记录下来。傍晚,当他们到达预定食宿点时,却发现地图上标注的小牧村早已被风沙埋没。粮食和饮用水都已用完,他们只好忍着饥渴,翻过一道道沙山,继续寻找新的食宿点。两天两夜后,当救援分队赶到时,他们已昏倒在沙漠中……
五连官兵被困在沙漠腹地,副食供应不上,七十公斤黄豆全连煮着吃了七天,一百四十个鸡蛋烧汤喝了四天,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大家馒头蘸盐水又坚持了三天,直到完成任务。就这样,官兵们凭着两只脚,几年间走遍了三十六万平方公里的大漠,累计行程三十二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八圈,沙漠钻井八百多眼,总进尺十七万多米,相当于穿透二十座珠穆朗玛峰。
乌兰布和沙漠腹地的吉兰泰盐场,是我国第一座机械化采盐场。可是由于长期受风沙袭扰和强高氟水的危害,不少人想撤回内地,盐场效益因此下降。给水团闻讯后,很快派出最强的队伍来帮助找水。初冬,西伯利亚的寒潮刚刚来临,给水团的官兵打破冬季不能钻井的禁忌,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在吉兰泰附近的沙漠竖起了钻塔。官兵们天当被,地当床,晚上睡觉时头戴皮帽、身穿皮大衣,连大头鞋也不敢脱。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他们采用先进方法,成功打出了第一口甜水井。接着,又接连打了五十余眼井,昼夜涌水量达到了七万多吨。
黄河河套地区吊庄移民工程,是振兴宁夏和内蒙古农业的重要工程。工程建成后,国家将从西吉、海原、固原等地区移民二十二万人到这里落户。给水团承担了这项工程的水质资源勘察工作。冰雪未消,战士们就把机械拉进了荒原展开作业。泥浆溅在身上,衣服冻得像盔甲,手一粘钻杆就撕下一层皮,他们谁也没有叫苦,日夜奋战,只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原计划两年完成的施工任务,节省勘探投资五十五万元,提前拿出了七十份成果报告,八十余幅水文资料图表。世界银行贷款官员审查报告后,禁不住连声称赞。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白立忱赞扬给水团是宁夏改天换地的“先锋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