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搞活国有企业在于政策的配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12
第5版(理论)
专栏:国有企业改革纵横谈

  搞活国有企业在于政策的配套
乌杰
企业不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非体制的原因;既有企业内部的原因,也有企业外部的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只抓其中一两个因素,不抓政策配套,企业是“活”不起来的。从目前看,还有一些因素是需要考虑的:
第一,书记、厂长(经理)的现行任免不规范,随意性大。该提的提不上来,该免的免不掉;提拔任免与企业效益脱钩,与能力和工作绩效脱钩;如果用人不当,上级主管单位和个人也不承担相应责任。这种提拔任免办法往往使书记、厂长(经理)只对上级负责,不对效益和职工负责。
第二,政府机构设置及其行为不利于企业搞活。政府机构臃肿(国外政府部门一般为20—30个,我国约有80个部委),专业部门林立,职责不清,运行机制不科学,办事效率低。政府一些主管部门对企业不适当的干预太多。政企不分,政府职能很难转变。
第三,企业内部组织和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机构设置不合理,运行机制不健全;①机构过杂,一个企业仿佛就是一个政府,工、青、妇、纪检、监察等等,一应俱全。②党政关系不顺。“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在实际执行中成了“你领导、我负责”(即书记领导、厂长负责),这在逻辑上矛盾,实践上造成扯皮。书记、厂长闹矛盾的很多,社会上所谓“核心、中心,两‘心’相撞变‘火星’”,就是指这种情况。③在已股份化的企业,董事长及总经理的任免也不规范。而且“新三会”(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和“老三会”(党委会、职代会、企管会)的设置要求,使不少企业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处理好这些“会”之间的关系。
第四,企业办社会的问题。现在企业要负担职工的衣、食、住、行,以及生、老、病、死、伤、残、灾、受教育、就业等,使企业不堪重负,无法“活”起来。第五,金融系统管理不够规范。如银行贷款缺少原则和规范。一个信贷员往往就能掌握企业的生死命运,这被人戏称为“信贷员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第六,历史包袱多,如债务、冗员、资本金不足、设备老化陈旧等。
第七,对国有资产实行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的双重管理。任务不同,改革的要求也应不同,不可能把国有企业全部推向市场。
鉴于此,我认为,必须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方法,把“搞活”当作一个系统工程,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一并治理,配套改革。说到底,“搞活”的问题,是个科学管理问题。配套改革过程就是使管理科学化的过程,也就是规范各种行为的过程。比如如何实现干部人事管理民主和科学化,政府机构设置合理化,政府行为和功能规范化,宏观管理、产业政策制定、市场管理、企业组织结构科学化等等。总之,抓各行各业的配套改革和规范化管理,是搞活大中型企业的根本手段,也应成为1995年体改的中心任务之一。
其次,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其实也就是关于“公有”与“私有”的争论。无论企业姓什么,无论哪一国的企业都有一个亏盈的问题。要使企业有利润,说到底,就是经营者善于使用所有者给予的使用权(或经营权),因此管理者本身的素质,就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有20%的效益好,说明这20%企业的领导者的选拔者是英明的。人的管理是第一位的,从严对人的管理十分重要。
其三,英语的“Economy”(经济)是由希腊语“Oikonomia”词根派生的,而“Oikonomia”是由“Oikos”(家庭)和“Nomos”(管理)两个词组成的。从词源学看,经济的实质就是由“家”的管理延伸到对“国”的管理,经济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管理问题。这个深刻的思想,直到当代,我认为也是无误的,“经济学”最深的内涵是“管理学”。
其四,国外、国内搞活国有大企业的经验证明,企业改制必须与管理的改善配套,使搞活国有企业成为一项系统工程。日本电信电话、国铁的改制,都伴随着管理体制、企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系统的大幅度调整,绩效明显。新加坡的国有大企业赢利目标明确,管理有方,又面临开放的竞争性环境,内外条件系统配置较好,一直是成功的样本。相反,韩国的浦项钢铁联合企业,在80年代国家绝对控股时,曾被称为世界上效率最高的钢铁企业;在国家的股份减让至30%多实行“民营化”后,由于管理体制等问题,在90年代沦为被“经营诊断”,以观后效的企业。孟加拉大部分盈利的国有企业1986年改制后,由于政府政策不配套,企业缺乏管理人才和经验等原因,其中60—75%的企业现在或者亏损,或者无力偿债,或者已宣布破产。在国内,类似情况也存在。同样是放权让利、承包制,首钢得到的权利较配套,又搞科学的严格管理,一把手10多年不变,结果就比别的企业活,绩效也不错,1994年钢产量已达1000万吨,以后还想实行承包制。相反,搞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也有搞不活的。这些事实充分说明,搞活企业,要抓配套改革、配套改革的管理以规范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完善企业内部管理。
因此建议:第一,企业负责人的提拔任免应尽快规范化、公开化,或采用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奖罚分明,谁推荐、谁负责的责任制等科学制度。
第二,政企分开。政府机构和职能转变要与企业改革同步进行,政府机构、职能、行为不规范,企业无法进行科学管理,即使内部机制改革了也难以运行。目前,机构改革明显滞后。
第三,规范企业内部管理,没有实行股份制的企业要尽早改革“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实行彻底的厂长负责制,变“你领导、我负责”为“谁领导、谁负责”,谁领导谁就是法人。书记厂长一人兼可作为过渡办法,同时辅之以规范的民主管理措施。已股份化的企业也应实施一元化公司制领导体制。这一点对于搞活企业至关重要。
第四,尽快出台社会保障改革措施,并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其他法规政策体系,亦应抓紧建立健全。
第五,所有的配套改革,如人事、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转变、企业内部管理、银行贷款的规范、债务的处理等的改革,都应和宏观改革的完善(金融、财政、税收、投资等项改革)综合配套,同步进行。否则,宏观改革的作用,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现在微观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效益不好,必然影响到宏观调控的力度、范围和作用。
当前深化改革的实质是为了变革传统的、落后的管理机制和方法,确立全新的、科学的管理体系。管理一方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管理本身又是创造新的生产力的必要手段。正如马克思所说,管理能把许多单个劳动组织起来,使之“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2页)。而这个“‘新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66页)这就是说,科学、有效的管理对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乃至整个社会财富,起重大作用。现代企业有两大支柱:一个是现代技术;另一个是现代管理。而现代技术的产业化、商品化,也须依靠科学管理去实现。有人统计,中国现有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仅是日本的1/10,主要在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只要强化科学管理,我国企业现有的效益可提高2—3倍甚至更高。因而,加强和完善对企业的分类管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总之,强化宏观(国家)、中观(市场)、微观(企业)各层次、各行业的管理,意义重大。建议明年为中国科学管理年的开始之年,动员全社会狠抓科学管理、系统管理、行政管理、文化管理、经济管理等等,从严治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