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津门“特别部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15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拥军优属拥政爱民

  津门“特别部队”
吕国英董方林刘京朝
天津警备区某舟桥团潜水班驻扎在天津市西侧的杨柳青镇上。与他们驻地相毗邻的就是被称为天津市西大门的西河节制大闸。这支潜水分队,就因其驻扎的位置和所具有的特强专业技能,竟成为维护天津免遭水患的一支“特别部队”。20年来,在天津的历史上,在天津人民的心目中,镌刻着120多次救天津城脱离洪水严重威胁的撼人心魄的故事。
近几年来,潜水班把直接投身于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1991年4月,天津市实施改善城乡通讯工程规划,由市向各郊县铺设通讯电缆。电缆要通过大小13条河流,因工程作业队无法保证电缆通过河底施工质量,潜水班奉命单独完成电缆通过13条河流的任务。
13条河流中,大部分是淤积严重的河道,别说是水下作业,身着70多公斤重的潜水装具,陷进1米深的淤泥中,就是摆动一下身体,也是非常困难和非常吃力的。并且在这样的施工条件下,还必须将电缆深埋1米多深的硬土层下,有些河流水流速度快,还常将打开的泥土又“原封不动”地冲还原处。河口开槽埋线困难可想而知。
潮白河是13条河流中最宽又是水底条件较为复杂的河流之一。河中淤泥严重,本来水底作业就难保持平衡,战士常常出现非常危险的“倒立”姿势,还要抱着高压水枪破土开槽。为了尽量减轻由高压水枪工作状态时带来的不平衡,战士们用大石头块拴在水枪上,水枪是“老实”了一些,可为此战士们每前进一步,都得首先艰难地向前移动石头。
整整40天时间,电缆1米1米地穿过了13条河流,无1米不符合标准;整整40天时间,每个潜水战士都变得铁黑铁黑,个个少了8—10公斤肉。
仅近几年来,潜水班就为支援天津经济建设,而完成水下抢险、排险,实施水下侦察与清除障碍物等任务103次,成为名符其实的天津经济建设战场的“水下尖兵”。
潜水班为人民群众做的好事,更是让人数不清,念不完。杨柳青镇十几万居民,永远铭记着几年前潜水班为镇上疏通下水道的感人事迹。一年夏天,镇14街的下水道发生严重堵塞,一时间污水四溢,恶臭弥漫。专业工程队干了3天3夜,竟没有发现问题出在哪里。街面上的污水开始流入地势较低洼的居民家里。就在居民焦急万分,专业工程队却又“束手无策”之际,潜水班赶来了。
污水井口小,为穿上潜水装具的战士“下潜”带来了极大困难,战士们只好破井而入,然而直径本只有2米的下水道都已严重淤积,只剩下不足半米的空间了,战士们只好在这极小的空间中一米一米爬行,一段一段寻找,终于查找出了堵塞位置。老班长李振华提出采用爆破方法疏通管道的方案……随着一声闷响,街面上越积越多的污水“乖乖”地流回了下水道。
前不久,天津市市委书记高德占、市长张立昌在联名向解放军总部推荐这个班事迹的信件中,称潜水班是“无私奉献的典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