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阅读
  • 0回复

要“聚焦”,不要“散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20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要“聚焦”,不要“散光”
李德民
要“聚焦”,不要“散光”。这是对新闻舆论工作要求的一个形象比喻。意思是说,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这就是“聚焦”。反之,如果像散兵游勇,零敲碎打,甚至相互抵消,那就是“散光”。大家知道,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势。经济建设是这样,新闻舆论也是这样。早在一九五○年,邓小平同志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就曾明确讲过这个意思,他说:“任何一个任务不是一家报纸所能完成的。各家报纸接触面不同,要各方面努力,才能把党和政府的声音普遍传播到各阶层群众中去。”重温讲话,有益于我们理解要“聚焦”,不要“散光”的意义。
做新闻舆论工作,尤其要有大局观念,要有整体设计的思想,每年都要围绕着中心工作、重大部署,组织几个有影响的宣传高潮,高奏时代的主旋律。新闻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军”。据了解,目前我国有二千多种报纸、九百七十多座电视台、一千二百多座广播电台,新华社作为信息总汇,在世界上很有影响。我国媒体之多、受众之广,恐怕堪称“世界之最”。在宣传思想工作这个大舞台上,中国新闻舆论界的这一个个“名角”,上演着一出出丰富多采的活剧。如果他们能够联袂登场,互相帮衬,就会高潮迭起,好戏连台。而如果音律不调,锣鼓不齐,将大扫观众之兴。
新闻媒体量大势众,本是好事。他们既有共同目标、共同任务,又各具特色、各有所长。“聚焦”是为了发挥群体优势,求得整体效应。比如,广播迅速快捷,电视形象生动,通讯社信息灵通,报纸分析深刻。把它们的优势综合起来,可以说是又快、又活、又多、又新、又深。当然,对新闻,群众各有所需,新闻媒体可以根据不同对象各扬其长,不必事事联手。可是,有些事情,像中央一个时期的重大部署、群众关注的重大问题,则需要把快、活、多、新、深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出去,以便群众快知晓,能理解。比如,当前在宣传抑制通货膨胀、加强农业地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等重要问题时,就需要媒体之间密切合作,协同作战。在这方面有过不少成功的经验。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一闭幕,新华社发消息,《人民日报》发社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电波传送,中央电视台把情景送到亿万观众眼前。这种在重大宣传任务上的配合,可以说是宣传战役式的“聚焦”。除此之外,还要更多地注意对日常“热点”、“疑点”、“难点”问题的“聚焦”。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的“焦点时刻”、“焦点访谈”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他们弹响了社会上绷得最紧的那几根“弦”。比如春运期间的民工流动问题,“扫黄”、“打非”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假冒伪劣商品问题等等。当然,电视由于受时间限制,不可能作更深的开掘,而报纸则可以顺藤摸瓜,跟踪报道,再“挖一挖”,并理论一番。这样配合行动,就能更有力度。
且不说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这些不同的新闻媒体的“聚焦”,即使报纸本身,也需要“聚焦”。对报纸,纵着看,有中央的、省市的、地县的;横着看,有日报、晚报、专业报,等等。报纸之间配合行动,更有优势。
“聚焦”有好处,是肯定的。可是,众多的媒体,繁重的任务,怎样才能“聚”起来?谁管这事?这就紧接着提出了一个要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宏观管理问题。进行宏观管理,是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要职责,是保证新闻舆论健康发展,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内在要求。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管理,新闻舆论工作自然也不例外。邓小平同志有句名言:“领导就是服务。”管理更是服务,今天所说的管理,并非过去那种“管卡压”。还要看到,现在新闻媒体之间竞争激烈。竞争促进改革,有利于打破“千报一面”、“千台一声”的局面,给新闻舆论工作带来蓬勃生机。但竞争和合作并不矛盾,不是各干各的,更不能自相矛盾、互相拆台。如同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竞争,但也有合作,有宏观调控。这也像一场体育竞赛,得讲友谊,守规则,得有个“吹哨子”的裁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