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事业发展了,才能提供更多的机会”——访复旦大学(之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26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事业发展了,才能提供更多的机会”
——访复旦大学(之四)
本报讯者毕全忠
有人问杨福家校长:“怎么能够产生科学院院士?”杨校长说:“说来也很简单。一个新的事业发展了,成功了,这个事业里头一定有院士。没有事业的发展,哪里来院士?院士是与科技事业紧密相联的。”他举例说,像秦山核电站,建好了,里边带头的人就是院士,他作了很大的贡献。航天事业上去了,这里头肯定会产生好几位院士。
“给青年人提供机会是多方面的。”他说,“高的教学起点,浓厚的学术气氛,宽松的研究环境,还有,要发展事业。这些是他们最需要的。事业发展了,才能给青年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如果不发展事业,就是没有为青年人提供足够的机会。”对此,杨校长有切身的感受。
1958年,杨福家从复旦物理系毕业,留校当助教。那时,国家正发展原子能研究的科学事业,他参加创建复旦大学原子能系。1960年,原子能系成立,24岁的杨福家即被任命为副系主任,使他有了进入尖端科学的机会,以后成为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当了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如果没有原子能事业的发展,他就会少很多机会。当校长后,他领导复旦发展了几项意义重大、极有前途的新事业,为不少青年人创造了发展的机会。这些事业里,很有可能产生世界一流的学者、大师。
1992年9月,当时还是复旦副校长的杨福家,向上海市政府建议:参照国外一些高级智囊研究机构的成功经验与范例,在上海成立一个为政府与企业决策服务的“思想库”。复旦具有多学科全方位综合研究的优势,愿在市政府领导下联合其他研究机构,建立这样起“思想库”作用的民间决策研究机构。这个建议得到上海市政府的重视与支持。1993年春,杨福家任校长,这个机构成立了,就是复旦发展研究院,杨福家兼任院长。它以复旦11个跨学科的研究中心为基础,与校外、国外的机构合作,从事多种层次的发展战略研究。这里集中了一大批老、中、青学者,以青年、中年学者为主,都是兼职研究人员。它一成立,就开展了生气勃勃的工作,先后举办过多次学术会议,作过多项决策研究,为上海市的发展战略,为我国的金融、外贸等政策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今年初,复旦发展研究院组织80名青年学者,在著名学者王沪宁、程天权的主持下,写出了《1993中国发展报告》,对1993年的国际关系和中国的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作了全面分析,并对1994年的发展作了预测并提出对策。这份30多万字的报告,资料丰富,见解深刻,预测准确,对策很有价值,是我国第一份这样的民间研究报告。它充分体现了复旦学术研究的潜力,尤其是体现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现实价值。复旦发展研究院使不少中、青年学人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它的目标是建成像美国兰德公司那样的著名智囊机构,产生一批一流的学者。
复旦大学李政道物理学综合实验室。成立于1993年5月,旨在借鉴国际著名研究机构的经验,提供优越的环境,追求一流的成果,培养卓越的青年学者,逐步成为国际知名的研究中心。它以复旦应用表面物理、三束材料改性这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基于加速器的原子物理和核物理实验室为基点,分设激光物理与光学、表面物理、低能核物理、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5个分部。去年9月,向国内外招聘40岁以下的特邀研究员12名,报名的有40名,最后招聘了14名,其中有1位是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青年科学家。现在,这个综合实验室已开始了生机勃勃的研究工作。
上海应用物理中心是复旦与在上海的6所高校、6个研究所合作,于今年建立的,从事学科交叉和从事基本理论开发高技术的研究。要说产生诺贝尔奖,这里是非常有希望的。
复旦—二医遗传及医学科学中心。这是最近正式成立的,但合作研究实际上已先期开展。复旦以谈家桢教授为首的遗传学研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上海二医大在医学尤其是临床研究方面有很强的实力。两者合作,既可以发挥复旦理科的优势,又可发挥二医大临床医学的优势。他们已在基因诊断和医治疾病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人类的所有疾病几乎都与基因有关。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将变成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有病,查查基因出了什么毛病,用好基因换去出毛病的基因,病就好了。目前世界上用基因工程治病的有100多例,其中我国有两例,都是复旦做的。卫生部已批准复旦把基因医疗用于临床。这是我国第一个获得这个许可的单位。复旦—二医遗传及医学科学中心既从事研究,又培养人才,实行“双博士学位”制,即由复旦授予理学博士学位,由二医大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这种双博士学位的人才,能起很大的作用。这也是最有希望出一流大师、拿诺贝尔奖的事业。
此外,复旦大学还同中国科学院,同上海浦东新区以及一些大企业集团签订了长期或全面合作协议,致力于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事业,也将为很多青年人提供施展才智的机会。
采访结束时,杨校长对我说,现在复旦的口号是“给青年人更多的机会,给每个复旦人以关怀。”以这样深刻的教育思想办学,的确令人钦佩。(全文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