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9阅读
  • 0回复

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读新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二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26
第8版(副刊)
专栏:

  偏于豪放不废婉约
——读新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二首
吴正裕
在一代伟人毛泽东诞辰101周年之际,尚未正式发表过的两首毛泽东诗词面世了,这无疑对广大毛泽东诗词爱好者是一大喜讯。
1957年8月1日,毛泽东读范仲淹词时写的批语说:“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同他的读词兴趣类似,也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当然,毛泽东的诗词,绝大多数属于豪放派,如新发表的《七律·洪都》,等等;极少数的属于婉约派,如新发表的《虞美人·枕上》,还有介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的,如《贺新郎》。
《虞美人·枕上》是作者在1921年写的一首咏别词,赠给他的夫人杨开慧。当时杨开慧曾把这首词给好友李淑一看过。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发表了毛泽东诗词十八首,李淑一记起了毛泽东的这首词,写信给毛泽东说,只记得这首词的前两句,想请他写出全词。同年5月,毛泽东回信说:“开慧所述那首不好,不要写了吧。”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中态度极为严谨,对自己的诗词要求极高,从思想内容到表现方法如有不满意之处,往往再三修改,从不轻易发表。这也许是这首词在作者生前没有公之于众的一个原因吧。毛泽东对这首词还是十分珍视的。1961年他将这首词书赠卫士张仙朋,并说:“这个由你保存。”后来他又作了几处修改,于1973年冬交保健护士长吴旭君用毛笔抄清。从这首词的手迹看,上阕的第三、第四句不押韵,而经作者审定的抄件上已予改正。
词题《枕上》,表明写枕上的思念之情、失眠之苦,也可能表明此词作于枕上。词的上阕写惜别之愁。一个“堆”字,形象而夸张地表现了愁闷之多。“江海翻波浪”,反映愁闷袭来异常强烈,宛如倒海翻江,莫可遏止。第一、二句词使人联想起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大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因思念而愁闷,因愁闷而失眠,因失眠而感觉夜特长、天难明,只好披衣起坐,望夜空,数寒星。第四句手迹作“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抄件作“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改得好,从“数寒星”透出诗人寂寞、孤独的处境和情怀,这正是这首词的奇趣所在。词的下阕写伤别之情。诗人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直到破晓,百念俱灭,只剩下离别之人的身影,犹浮现在眼前。“剩有离人影”,这是画龙点睛之笔,全词读至此方悟诗人何以愁闷和失眠。“离人”指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他们是在1920年冬结婚的。第二年的这次分别,据初步考证可能是在春夏间,毛泽东曾到沿洞庭湖的岳阳、华容、南县、常德、湘阴等地,考察学校教育,进行社会调查。这时他们新婚不久,依然在热恋之中,因此一旦长别,就产生特别强烈的离情别绪。末二句写诗人触景生情,愁绪倍添。月圆思团圆,月残伤别离,是一般人的常情。诗人眼望西沉的形状如钩的月亮,情绪万种,难以自持,不禁黯然泪下。这种率直地着力渲染离别之愁、思念之情的写法,是颇有特色的,并给读者留下了寻味余地。
这首词意境凄清苍凉,语言通俗明快,不用典故,朴素而有风韵,自然而见情趣,读来自有一种婉转流利、情味悠长的美感,是咏别词中的上乘之作。
这是毛泽东写的第一首爱情诗,用细腻的笔触抒写了儿女柔情,表达了他对杨开慧的一片真挚的爱心。他作为一个革命者,何况当时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同样有自己的爱情生活,有自己的离愁别绪。这首词对研究毛泽东的早年生活,也是有一定价值的。
《七律·洪都》是一首作于1965年的述怀明志的政治诗。
诗篇首联从诗人又到南昌说起。洪都,是旧南昌府的别称,诗中指南昌市。诗人1964年到过南昌,所以说这次到得南昌是“又一年”。祖生,指东晋名将祖逖。击楫,敲打船桨。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在黄河流域建立国家,中原大乱。公元313年,祖逖向晋元帝请求北伐,被任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他北渡长江,中流击楫而发誓说:“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以“击楫”形容立志恢复、报国的豪迈气概。诗人认为,祖逖立誓报效国家的这种豪情壮志一直传到今天。首联诗意深曲,值得深刻品味。为什么诗人到得南昌联想起祖逖击楫的故事呢?南昌是1927年八一起义之地,正是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了创建中国人民军队,随后,从秋收起义开始了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为苦难深重的祖国的解放所走的重要一步。
颔联由祖逖击楫的故事,联想到祖逖和他的好友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祖逖和刘琨志在驱逐外敌、报效国家,常互相勉励,因此半夜听到鸡鸣,便振作奋发,演练武艺。颔联出句“闻鸡”,是化用闻鸡起舞的典故,以抒发忧国、报国的情怀。“久听南天雨”,是写诗人在我国南方生活了40多年,经历了种种风雨,既有国家艰危的风雨,也有革命受挫的风雨。毛泽东早年就胸怀救国救民的大志,后来投身中国革命洪流,在30多岁时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特别是独创性地开辟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颔联对句是写诗人在我国北方的戎马生涯。经过万里长征他到了我国的北方。在抗日烽火中,领导八路军、新四军进行了威武雄壮的抗日战争,成了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在解放战争中,他运筹帷幄,指挥人民解放军进行了震惊中外的大决战,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诗中的“立马”“挥鞭”,同《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中的“横刀立马”一样,雄壮威武,大气磅礴。颔联生动形象地对诗人的大半生革命生涯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这定将是这首诗中脍炙人口的名句。
颈联出句笔锋陡转,出人意料地写诗人双鬓斑白,年迈衰老,已成无用之人。废料,即废物。这是不是古稀老人的顾影自怜?不!诗人用诙谐的语言慨叹自己的年迈。曹操《龟虽寿》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想,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境和抱负,正应了曹操的这四句诗,他是不服老的,真可谓“壮心不已”。这从颈联对句中透露了消息。彩云,美丽的云,比喻美好的理想等。诗人表示,自己虽然老迈不中用了,但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共产主义理想却是永葆革命的青春,在科学真理和革命理想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就会有社会主义以至共产主义的新天地。
末尾两句写诗人对我国未来的展望和憧憬。后浪推前浪,寓有新陈代谢、一代胜过一代之意。宋代文珦《过苕溪》:“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诗人指出,年年新人换旧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国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前进。“江草江花处处鲜”,形象地描绘了我国欣欣向荣的锦绣前程。诗人移情于物,托景寄情,对我国未来殷殷期待,其情其意,极为感人。颈联及末尾两句以含蓄的手法揭示主题,寄慨颇深,内涵丰富,富有象征意味,使诗篇的高度得到升华,增强了它的思想性和艺术魄力。
这首诗同毛泽东的绝大多数诗词一样,继承和发展了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风格。诗的意境雄浑,气象恢宏,意蕴深长,格调高昂,是一首充满生气的好诗,能给人以力量、信心和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