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我对高等工业学校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参加全国高等工业学校行政会议的收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9-11
第3版()
专栏:

我对高等工业学校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
——参加全国高等工业学校行政会议的收获
天津大学副校长 张国藩
新型高等工业教育的特点
不久以前召开的全国高等工业学校行政会议,对教学改革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讨论,使大家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还是原则性的,不够具体的,而具体的认识,对于我们却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我想试图提出一个具体问题来加以探讨,借以更深刻地认识教学改革的性质。这个问题就是:新型的,即工人阶级思想领导的高等教育,其特点究竟是什么呢?
我认为,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政治思想性。教育是上层建筑,它必须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而变革。脱离现实,脱离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我们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原则。我们的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材,不仅应该具有专门技术,而且应该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只有这样的人材,才能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第二个特点是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高等教育既然是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那末,院系的安排、专业设置、教学计划以至教材内容、教学方法都必须适应这个任务。为了有效地执行自己的任务,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而不能是杂乱无章的。这说明正确地拟定和执行教学计划,在新型的高等学校,是一项头等重要的工作。第三个特点就是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适应这个特点,新型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不但规定学生要在学校里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也规定了学生要作很多次的实验和实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不是仅能纸上谈兵的“通才”,而是能够在生产岗位上担当一定责任的国家建设人材。第四个特点就是它的集体性,有关的各个方面必须配合协调,各尽其力,高等教育事业才能办好。在校内,所有教师都要组织起来。从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材到研究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学、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等,都要有组织地来进行。在校外,学校和厂矿的合作,和科学研究部门的联系,是对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教师的业务提高必不可少的。必须使厂矿和科学研究部门大力协助高等学校,把高等教育看成是他们本身事业的一部分。
我认为以上四点就是新型的、也就是工人阶级思想领导的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反之,旧的、为资产阶级思想所领导的高等教育则恰恰与之相反。它是所谓“超政治”的、无目的无计划的、理论脱离实际的、个人主义的。由此可见,要使旧的高等学校,经过教学改革,变成新型的高等学校,确实是十分艰巨的工作。
关于学习苏联
一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习苏联先进经验进行教学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经验证明,正确地运用苏联先进经验是教学改革唯一的道路,问题就在于如何才算是“正确地运用”。我们说“学习苏联先进经验要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要学习苏联经验的精神和实质”,“不要形式地学”,这些提法都是很好的,但是还嫌不够具体。如何能把这些原则变为具体实践的指针,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例如我们问:什么是苏联高等教育的实质,什么又是它的形式呢?它的实质我们固然应该认真学习,而它的形式部分是不是就可以随便变动呢?这些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据我个人的体会,苏联高等教育的精神表现在高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性,科学体系的完整性,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等方面。这些精神我们必须学习。但是苏联高等教育的现行标准,我们就不能生硬地搬来,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苏联那样的条件。说到形式,那也是苏联三十多年的经验所找出来的一些最好的形式。如教学研究指导室的组织,又如把教学分为五个组成部分——理论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考试,假期,使每一部分有一定的安排等。这些组织形式都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需的,我们在学习苏联经验的时候,就不可以轻易变动。其中有的因为我们条件不足,如毕业论文设计,虽然可以缓作,或者降低一些标准,但这一缺欠,我们必须认定是要在以后弥补起来的。但有的制度只是针对苏联情况而定的:如某专业的修业年限三年、四年或五年,主要是根据苏联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以及国家需要人材的缓急而确定的。我们的情况不一样,就不必照抄。
培养工程师的道路
在这次会议上大家对四年制本科的培养目标有不少争论,最后确定本科原则上是培养适应中国实际情况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工程师(是毕业生的称号而不是职位)。这就是说,高等工业学校四年制的本科是要培养出将来能作工程师的人材的,因此在学校里至少就要给学生作工程师的一些基本训练。一个未来的工程师应该具有那些知识和基本训练呢?苏联的教学计划规定,作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工程师,应该具有五方面的知识:(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知识;(二)一般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三)一般技术基础知识;(四)企业经济和工人、工厂的安全和防火知识;(五)专业知识。这五方面的知识和训练,我认为都是必要的,缺一不可的。但是我们高等学校的学习期限一般只有四年,比苏联少一年,我们当然不能要求达到苏联的现行标准,但也不能平均地打一个八折。我们一方面要削减时数,一方面又要保证一定的质量,解决这两者的矛盾,就是我们在拟订教学计划时所当首先解决的问题。
天津大学是采取下面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从总的方面说,我们认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在学校的基本理论训练尤为重要(这不等于可以忽视专业训练),因为基本理论是专业知识的基础。这是第一点。基本理论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可以在很长的时期之内应用,专业技术的发展则是比较快的,在校所学的东西,到工作岗位就可能有所改变。所以专业技术知识是可以而且必须到工作岗位上逐渐增加的。这是第二点。所以在天津大学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基本理论课程的时数就比较削减得少。其次,要使培养出来的干部确实具有专门知识,我们的标准就不能比苏联的标准降低太多,否则就无所谓专(当然,在目前条件下,不降低是不可能的)。所以主要出路,在减少对专业训练的要求。这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采取不同的办法。一是减少专业的专门化,这样,那些为放弃了的专门化作准备的课程就可以不学或者少学。例如燃料化工专业,按照苏联的计划有“炼焦与炼焦产品”、“人造液体燃料”和“气化”三个专门化,因为我们只搞“炼焦”一个专门化,对主要为其他两个专门化作准备的“胶体化学”和工业化学中的“气化”等部分,就可以少学或者不学。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材,对炼焦方面还是很专的,虽然在其他两方面的知识,有所限制。对苏联教学计划中没有专门化的专业,也采取类似办法,缩小专业的广度,或者专重设计,或者专重施工,或者专重制造程序的某一方面。至于如何具体确定,当然要参照业务部门的需要并考虑到师资条件。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材,一方面有足够的理论基础,一方面也有一定的专长,而在学习期间所负担的学时并不太重。以天津大学最近修订的教学计划和苏联的教学计划相比较,可以看出我们用四年的时间训练出的工程师是可以保证一定的质量的。
需要和可能互相结合的问题
需要和可能的正确结合,是稳步进行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关键。过去要求过高过急,“照顾需要多、考虑可能少”,就是由于没有把需要和可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工业部门因为生产任务紧,需要干部就急,因此要求学校在培养干部方面要“又快、又多、又好”;而对学校的具体条件,和培养高级技术干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考虑得很不够。在学校内,仅仅由于师生一时的热情,也常常提出脱离实际的过高的要求。例如,看见清华大学突击学习了俄文,不管学校师资条件如何,也要求照样地突击学习俄文;看见哈尔滨工业大学苏联专家开有某某课程,也要本系开同一门课程。向先进学校学习,原是好的。但不顾条件,只是一味模仿,永远“望见那山高”,这就会造成要求过高过急的偏向。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若不考虑国家建设的需要,一味强调困难,安于现成的条件,不积极创造新的条件,则又会远远落在需要的后面。要使需要和可能适当地结合,必须在提出需要的时候,尽先考虑可能性;在考虑可能性的时候,也应尽量考虑到需要。这样的考虑才不是片面的。同时也要看到需要和可能都是会发展的;能满足今天的需要,不见得能满足明天的需要;今天不可能的,加上主观的努力,明天就会变为可能;一个人的努力、或一个学校的努力不能达到的,各校的共同努力或者就能达到。总之,必须从全面,从发展,从具体条件出发来看问题,需要和可能才可以正确地结合起来。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不论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怎样优良,如果没有优秀的教师去掌握和运用,那仍然是不能发挥它们的作用的。所以,提高教师的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而教师的质量决定于他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高度的科学水平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结合起来,就是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也是高等学校领导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因此,一方面要领导教师们深入地、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另一方面,必须引导教师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只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经常在工厂、在实验室、在复杂的科学问题的丛林中、在艰苦的研究工作中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的领域,不断以科学上的新的成就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才是完全意义上的“提高教师质量”。所以,把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科学研究工作结合起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这个工作,是只许做好不许做坏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