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为医德医风建设献计献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27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大家谈

  为医德医风建设献计献策
编者按:长期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本着“人道主义”、“救死扶伤”的宗旨,满腔热忱地为广大患者服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但在医疗队伍中确有少数辱没“白衣天使”称号的医务人员。他们为了一己之私利,违背职业道德,无视患者的痛苦,对工作极不负责任,甚至向患者及其家属索要“红包”。本版今年先后刊登的《姜凤琴“猝死”之谜》和《如此收受“红包”》所披露的情况,便是两个突出的例证。最近,本报群众工作部邀请首都几所知名医院的领导和医务工作者,就目前医德医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办法进行了座谈。下面刊登的是部分与会者的发言摘要。                     
    树医德重在教育
杨荫昌(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副主任):医德是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包括医疗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等。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医德,留下不少佳话。在西方,“医学始祖”希波克拉底的观点中,最重要的一条即是对病人不能分贵贱,要一视同仁。
现在,经济大潮冲击着社会每一个角落,医院也不可能是“世外桃源”。在这种大环境下,医务人员该怎么办?我的看法是,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对行医者都要强调医德。医疗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医疗事故常常是有震撼性的,出了问题就不得了。对于“红包”问题,不能放任自流,要加强教育。现在有的医院一抓“红包”问题就搞背对背,到病人家里查,就像查案子一样。但平时你做了什么工作了?教育谁了?到要查这些事的时候才说查出来后果自负。医院还是要多做点经常性的教育监督工作。
李颖(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医德医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表现在“红包”上,一方面表现在服务态度上。有的医护人员想不通,为什么服务工作做了那么多,还有人批评?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医疗工作做得好不好,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人们对此多关注一点,这不奇怪。现在,在医务部门,一些年轻人的道德滑坡现象确实很严重,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意识越来越淡薄。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中,待遇低是其中之一。现在社会上脑体劳动报酬倒挂现象仍很突出,有的博士生收入不如高中毕业生,这方面的问题要尽快解决。医护人员的知识水平虽然都比较高,但不等于道德水平就高,就能抵制不正之风,所以还是不能放松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
    医院要让病人有安全感
游凯涛(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外科主任):群众对“红包”问题反映比较大,这是事实。我对“红包”做过一些调查,医务人员收的“红包”大体有这样几种:1.术后给“红包”。病人快出院或已出院时送“红包”,大多是为了感谢医务人员,这在外科病人中占1/3左右。2.未做手术或术中送“红包”,这是为了安全。这类“红包”占50%以上。3.听说别人送“红包”,自己随大流也送,这种人送“红包”目的不大明确,占1/3弱。4.医务人员向病人或病人家属索要“红包”,这已不是什么“红包”,而是地地道道的“黑包”了,这种情况占极少数。从医务人员收“红包”看,在外科至少有一半以上患者向医生表示要给钱物,但真正收的很少,暗示索要“红包”的是个别的。
李颖:“红包”现象是与医疗活动的宗旨相悖的,从全国范围看,问题的确不少。但是对卫生管理部门的一些做法我们也认为不妥:最近卫生管理部门来检查,查拒收多少“红包”等等。我看医德医风好坏不能以拒收多少“红包”来衡量。实际上,一个医院如果管理得好,医护人员不收“红包”,病人主动就不送了。病人一入院,就开始在病人中调查该送谁、不该送谁、送多少等等,如果病人都说不用送,他也就不送了。病人送“红包”,这说明他们在医院还缺少安全感。
    对“红包”问题还是要真抓
王洁(北京妇产医院党委宣传部干部):对医院存在的不正之风,不必大惊小怪,关键是要正视它,并认真治理。有的医院对发生在医务人员身上的不道德行为一味袒护,这很不应该。出了问题,挂着不处理,必然助长不正之风。
李燮彬(北京儿童医院党委书记):对于杜绝“红包”问题,我认为,只要加强管理,严肃处理,就会产生效果。今年我院接到投诉5起,都作了严肃处理:政纪处分两个,行政处罚两个,有一个扣了半年奖金。前些年北京的“红包”问题也很严重,这两年抓得比较狠,处理了一些人以后,情况有了很大好转。一些外地来京看病的人也说,北京的医德医风的确比外地要好得多。抓医德医风,光说在口头上不行,必须要动真格的。
本报记者士心整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