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四代艺术团”的知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27
第12版(副刊)
专栏:

  “四代艺术团”的知音
柳从荣
1993年5月22日,“四代艺术团”首次在广州演出。
与时下的那些被捧煞的港台红歌星比,“四代艺术团”名气不大,钱也不多,因为它是个特殊的艺术团体,归属于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分支机构——老艺术家工作委员会,演员是四代同堂,名誉团长是赵子岳、陈强、曹灿、范圣琦,团长就是著名电影演员田华。这些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老艺术家们,懂得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没农业,咱们就没粮;没工业,咱们就没钢;没有下一代,中国就没有未来。他们去“北大”、“清华”等高校进行演出交流,去人称“阴暗角落”的劳改农场、监狱,搞帮教、开联欢会,听着老艺术家们亲人般的话语,那些失足的孩子们,常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他们的宗旨是关心中国的下一代,他们有相当多的演出是义务演出,但是“关心”也需要经费呵。
“四代艺术团”就要在广州演出了,就在这最后关头,原来出资单位临时发生变故,一时间经费紧张了,老艺术家们急得团团转,这时,有人给他们出了个主意:找那个“文化厂长”张友生试试看!
人们为什么送给张友生“文化厂长”的雅号?这还得从他的经历说起。
1986年,做了20多年宣传工作的张友生“下海”了。办起了中信公司广州市福寿仙保健品厂。商海无情亦有情,经过市场大浪淘沙般地考验、筛选,他们与国内有关科研机构共同研制、开发的两种全天然保健品均获得成功。今年12月份,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张友生优秀企业家称号……滔滔商海将张友生磨炼成深谙经营之道的干练厂长,但却没有冲淡他身上的文化味,果然这个“文化厂长”没有让老艺术家们失望,望着他们焦急、期盼的目光,张友生只是简单地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解决吧!”,而拿出的却是十多万元人民币。
其实早在1990年底,当福寿仙保健品厂还是靠借贷过日子时,就已开始了它对社会公益、文化事业的支持。当时广州要搞一个纪念“文革”中遇害的名粤剧演员的演出,背着60万元债的张友生,还是咬着牙拿出1万元。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福寿仙保健品厂对社会文化事业的资助也就越来越多,每年高达百万元。他们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社会的精神,协办了《羊城科技报》、《广东卫生报》等报刊,还办有“小精灵艺术团”等,并资助高雅艺术的演出。张友生至今也没有学会“大老板”的派头,没有“大哥大”,没有豪华小汽车,出差时住的是招待所,吃的是快餐饭。按照当初的承包合同,超出承包额的利润,他们可以提成做奖金,而他个人所得,将是6位数以上,但张友生没拿,张友生自有张友生的快乐和幸福。
还是这一年的老年节,正准备在北京钓鱼台演出的“四代艺术团”,又遇到资金问题,还是张友生救了他们的急,在北京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打了个电话,就在1900公里之外解决了。这回老艺术家们不仅是感激了,他们把张友生视为事业上的朋友和知音。张友生帮助老艺术家并与他们结缘的事,也成为一桩美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