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母亲上大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27
第12版(副刊)
专栏:

  母亲上大学
李志伟
依旧是这般季节,依旧是这个小站。四年前,母亲曾紧拉着我的手,泪水涟涟地嘱咐道:“娃,山里人出个大学生不容易,好好念啊!”四年来,我时时记着母亲的教诲,终于,我从军校毕业了,成为共和国一名年轻的军官!当我穿着笔挺的军装满心喜悦地回到千里之外的故乡时,母亲却要走了,很匆忙。她同本乡的另外24名妇女一道,去省城的农大水果贮藏系接受为期一年的培训。
列车缓缓地起动了,母亲从车窗探出头来安慰我说:“儿子,放心吧,妈有姐妹们照应呢!”风微微吹来,撩起了母亲鬓角的白发,我望着母亲,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涌上心头。军旅四载,第一次探家,甚至没能和母亲说上几句贴心的话,就又要分别了,有一种淡淡的辛酸。然而,更多的是欣喜——为母亲。
母亲年纪不算大,在城里正值壮年,但在我们的那个小山村,却已到了抱孙子的年纪了。母亲读五年级的时候,外祖父在外出途中因病去世了,望着高高低低的弟弟妹妹们,母亲默默地放下了书包,跟外祖母一起到生产队挣工分,那一年,母亲14岁。
像天下所有读不起书的孩子一样,母亲伤心过。然而,当年幼的舅舅姨姨们哭着闹着叫饿喊冷的时候,她只有将上学的愿望深深地埋在心底。多少年过去了,舅舅姨姨们一个个相继长大,母亲也成了家,有了姐姐和我,令人遗憾的是,四口人的小家庭经济依旧拮据,母亲与父亲一起,上山打柴,下地种麦,艰难地拉扯我们姐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责任制,土地联产承包到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父亲在地里栽种了十余亩的苹果树,家里逐渐富裕起来。后来,大面积的种植使果品生产在晋南发展很快,省里及时组织专家攻关,解决了果树剪接和水果保鲜两大难题。当数千名农业科研人员带着成果走出实验室,再一次上山下乡,怀着对现代文明的强烈渴求,母亲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学习班,穿上了白大褂,那双平生攥惯了镢头的手,也拿起了试管,烧瓶,分流计。更让我料想不到的是,她竟然很快学会了化验果库中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及水分的含量,其熟练程度,令我这个学理工的本科生自叹弗如。1992年,在母亲的一再怂恿下,父亲变卖了几乎所有的家当,凑足两万余元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果品贮藏库,母亲是技术员,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管理,春节过后,当8万余斤鲜脆的“红富士”出现在广州街头的时候,家中纯盈利4万余元。
今年初,省城农大决定举办蔬果加工、贮藏培训班,看罢招生简章,母亲的心也动了起来。今天,她终于要去圆她的大学梦了。从母亲,还有她那群姐妹身上,我看到的是一幅当代中国乡村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生动缩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