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一次美的盛会——写于“兴集杯”结束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29
第8版(副刊·美术)
专栏:

  一次美的盛会
——写于“兴集杯”结束之际
凌月
本报文艺部和北京市兴集房地产开发公司联合举办的“兴集杯”书法大赛开办以来,全国各地的书法作品雪片般飞来。参赛者从4岁幼童到91岁老翁,各界人士约有1.1万多人,其踊跃程度,为本部历次征文活动所仅见。这说明,书法确是我国2000多年来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之一,源远流长,具有强大、深邃的审美感染力,书法活动因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国书法是汉字外在形式的艺术表现,百分之百的中国特产。汉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每个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演变,无不给书法艺术打上烙印。秦碑力劲,汉碑气厚,唐人重法,宋人取意,各自形成了典型的时代风格。元摹唐仿宋。明追其后略有发展。清代异军突起,群芳争艳。民国沿袭晚清,于右任博采众长,蔚成大家。新中国成立之后,更是书家辈出,呈现了新的繁荣局面;这次参赛作品,从总体上看,特别显示出新时期以来书法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强烈的革新精神。
凡是艺术,都内涵美的质素。康有为总结了书法美的十项原则,即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异,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这个提法未必十分精确,但无疑是开一代书风的宣言,影响很大。黄宾虹则把问题往前推进一大步,直接深入到书法艺术的核心部位——笔墨运用。他谆谆教导林散之:“用笔有所禁忌:忌尖、忌滑、忌扁、忌轻、忌俗;宜留、宜圆、宜平、宜重、宜雅。钉头、鼠尾、鹤膝、蜂腰皆病也。凡病好医,唯俗病难医。”其实宾虹老说的五忌,尖、滑、扁、轻,最后必然归结为一个“俗”字;五宜结果必然是“雅”。雅,不正是康有为总结的“十美”么?!以上所说,实际上就是这次书法比赛中我们取舍的标准。
书法姿态各异,繁简有别,但其基础都是相对固定的单位图画,所以每个字的形态结构十分重要。文字是以线条来表现的,纵横驰骋、变化多端的线条,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造型美,能够超越形似直追神韵。当然还得加上合理、巧妙的布局,才能成为一幅精美的书法。为此我们请了几位国内优秀的书法家作为“特邀”代表,发表他们的作品,仅为书法爱好者作点示范,别无他意。
书写作品,看来似不经心,援笔立就,实际上是把长期的生活积累、精微的观察和丰富的感情体验作了高度概括和抽象,凝聚在短暂的一挥之中。但这一挥,却全方位表现出书法家的思想品格、才情志趣、生活经历乃至文化修养。来稿中,我们看到不少作者缺乏的恰恰是这些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现在有些书法爱好者,不注重基本功训练,喜欢走捷径,连楷书、行书都写不好,一上来就“狂草”。把书法艺术看得神秘高不可攀固然不对,看得很容易则可能一事无成。
我们发现,来稿中写得好的或比较好的,不少是二三十岁的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人。他们的作品,或强调观赏的视觉效果,风貌独异;或者超越传统法度,突出主观的内在感觉,类似抽象画作适度变形。表现形式多为行书中注入草意、篆意、隶意,以拙代巧,雅朴,随意,粗看不成体统,细看别具神韵,充满灵气,经得起推敲。这种现象,虽然古已有之,颜真卿的《裴将军诗》“以隶为行草,散藻漓华,气息高远浑穆”(林散之语),但那只是个别现象,不像今天这样普遍。这实际上是现代观念的折射,即人们常说的“笔墨当随时代”。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来稿,从他们的笔姿势态所表现的美学体验及其艺术价值,并不逊于已经选发的作品。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如篇幅过长、过大、字太小、用纸成色会影响制版效果,或者引用古诗有误,或者来稿时间太晚等等,我们都只能表示遗憾了。这些未入选作品的作者不少很有灵气,前程未可限量。我们感谢他们参赛的诚意,也希望今后继续支持我们的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