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雨雾岚山寻伟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3-12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海外游踪

  雨雾岚山寻伟踪
冯惠明
12月中旬,国内已是寒风凛冽的隆冬,而日本京都却是一派温和潮湿、凉爽宜人的深秋景象。中国百名青年基层工作者访问团来到京都。
京都是日本中世纪到江户时代以前的都城,市内保留着众多的寺院和神社,大量的建筑、雕刻、绘画和书法作品被指定为国宝或重要文化遗产。像金阁寺、清水寺、平安神宫等古迹名胜早已蜚声日本国内外。但我们首先却是去京都的一个普通公园——岚山。是的,岚山,每一个来京都的中国人都希望先到那里游览观光,因为岚山已经和周恩来的名字紧紧联结在一起了。总理青年时代曾几次游览岚山,并写下了感情真挚的诗篇——《雨中岚山》。
说来也巧,那天上午去岚山,也刚刚下过一场雨。在日本朋友陪伴下,我们顺着一条清澈的小河,走了约10几分钟,来到一座小山脚下,然后沿山路拾级而上,来到一片开阔地,正中有座1米多高用黑色鹅卵石堆砌而成的平台,上面竖着一块长1.5米、高1米的椭圆形石头,正面镌刻着一行行工整俊秀的字体,这就是周恩来诗碑了。我代表全团献上一束鲜花,淡黄色的花,与这朴实无华的诗碑很和谐。大家凝视着诗碑上的字,默默地吟诵起来:
雨中岚山
雨中二次游岚山,
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
到尽处突见一山高,
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
潇潇雨,雾蒙浓,
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
真愈觉姣妍。
这首诗,我过去读过不少次,然而今天读来才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才有可能细细地揣摸作者当年写这首诗的心境。
1917年9月,年仅19岁的周恩来东赴日本。一年多时间,他在徘徊、彷徨中坚韧地求索。当时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波及日本,社会主义理论在一部分知识分子中传播,处在苦闷中的周恩来仿佛看到真理的火光。此时的中国,北洋军阀政府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激起了全国青年学生和民众的义愤,一个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即将到来。周恩来决心返回祖国,投身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离日之前,他再次来到岚山公园,写下这首诗,流露出周恩来对自然风光的无限热爱,但比起人间的真理来,他更强烈地追求后者。
吟诵诗句,缅怀伟人,我们无不肃然起敬。此情此景深深感动了身旁的日本朋友,他对我说:“你能否给我解释一下周恩来的诗?”于是,我通过翻译逐字逐句地讲给他听,其中对诗歌所蕴含的意义特别加以说明。他不住地点头,情不自禁地用生硬的汉语说:“好!好!”
有人提议:“我们在这里合个影吧。”大家纷纷簇拥、排列在诗碑两侧。日本朋友自愿当摄影者。他拉开架势,对准镜头,嘴里用日语数着“三、二、一”,按下快门。
登上山顶,四周豁然开朗,雨后的岚山更浓艳,流水更清新。远处,起伏的峰峦仍是云雾缭绕,若隐若现。整个风景就像一幅巨大的山水画,而比山水画更真切,更迷人。我心中不禁又吟起周恩来的另一首岚山诗来:登高远望,青山渺渺,被遮掩的白云如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