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只养艺术不养闲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3-12
第8版(周末)
专栏:中央乐团着手机制改革顺利发展尚需内外合力

  只养艺术不养闲人
元也
曾一度陷入窘境的中央乐团,在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怀下,社会各界纷纷援之以手,使这个典雅艺术精华的所在终于显露转机。最近,上海证券交易所慷慨义捐,每年资助中央乐团250万元人民币,乐团的财政状况将由此翻身。但是有了钱不等于有了艺术,收入的增长并不意味着乐团就能够发展。中央乐团究竟怎么办,依然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上海证券交易所在不求任何商业回报的条件下,资助这么多钱,每年还将有所递增,实为义举。如今,这笔援助加上政府的拨款和我们的创收,使中央乐团每年的经费达650万元。虽然根据我们的估算,要让乐团成为一个世界杰出的乐团,恐怕至少需要850万元左右,但就目前国内各文艺团体的经济状态而言,我们已相当优越了。”
新任中央乐团常务副团长顾夏阳,46岁,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的高材生,曾在文化部任音乐舞蹈处处长有年,值中央乐团发展的紧要关头,承受大任,使他身负一种“历史责任感”。在新工时制实行后本应休息的星期六,他终于抽暇和笔者长谈。
接着上面的欣喜之言,他又说:“经济的改善的确为中央乐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为过去正是财政的拮据才陷乐团于谷底,然而要改变现状,把乐团办成真正代表中国最高水准的文艺团体,还必须进行一番重大变革。”
走出衙门直面市场
中央乐团和许许多多的文化单位一样,属机关模式,有处有科,运营机制也几近衙门,行政人员坐在办公室里上班,这种被动的工作方式“历史悠久”。顾夏阳与乐团党委和其他领导已拟订出一整套转换内部机制的方案,正在团内讨论。方案的中心就是实行经营式运作,包括精简机构,改造职能,采用经理制等等。
经营式运作首先要建立市场意识,敢于直面文化市场。典雅艺术虽应以艺术为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能靠赚钱来维持自己,也不能靠演奏大众化的作品来获益,可是这并不妨碍迈入文化市场。因为踏入文化市场不是和大众艺术争地盘,也不以图谋票房价值为目的,而是借用市场意识去树立典雅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赢得更多的知音。在市场中,典雅艺术不但可以收费,甚至还可以收很高的费;利用各种市场经营方式打知名度,推销演出票,宣传演员和剧目,与欣赏者建立长期的感情联系;主动地向外界介绍自己,而不是坐等别人的眷顾。在中央乐团的改革方案中,演出季的设想十分诱人,这在国外非常普遍,国内虽也有人畅想过,但终未付诸实践。此次中央乐团决心化演出季的理想为现实。每到演出季,他们将集中举办各种音乐会,有合唱、交响乐、室内乐,以国内外的名指挥、名演员和名曲目吸引观众,并发动凌厉的宣传攻势,向社会发售季票、套票、团体票,蔚成气候。
顾夏阳认为,在国民文化素质偏低的情况下,典雅艺术固然需要加重扶植,着力推广,但不能存在那种把典雅艺术大众化、普及化的想法,而要多做与群众的沟通工作,让他们了解典雅艺术,培育、引导他们的欣赏能力。为此,中央乐团在从事自己的主体艺术交响乐、合唱、室内乐的同时,还要兴办一些意在与各界听众进行感情联系的较为通俗的音乐会,如仲夏晚会、中秋晚会等。让更多的人知道典雅艺术也内含着群众性。
与其怨天莫如律己
典雅艺术的演员们时常愤愤不平地埋怨社会漠视、老百姓的不理解;艺术家们总在自叹孤掌难鸣,天不做美;但他们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事实:当那些世界一流的乐团和艺术家登上中国舞台时,票价尽管昂贵,依然告罄;万人会堂虽是广大,却无虚位。为什么?艺术水平之故!可见,提高中央乐团的艺术水平,做到名副其实,不能不说是乐团的当务之急。
聘任制,在中央各文艺团体或久议未决或有名无实。的确,处于现今的文艺体制中,若要真正实现有聘又有解聘的聘任制,谈何容易。中央乐团的新领导虽然把推行聘任制仍当作提高艺术质量的具体措施,但这种推行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以求逐步兑现。这样做,是想给演职员们留出一个适应期,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聘任制的关键是实行考核制度,乐团将分日常考核和定期考核两种形式审核属员的水准,以考绩定升降和去留。
有许多艺术家的水平并不低,实在由于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所以他们才对本院团的正式演出持敷衍的态度;而在第二职业第三职业及其它私下的演出中,任劳任怨,使出浑身解数。
在一种分配不公、酬劳不合理的前提下,让演员全凭自觉去专心于本职,提高艺术水平,显然不通情理也难以奏效。因而,中央乐团今后将把工资划为档案工资和艺术结构工资两类,前者按国家的艺术级别发放,带有社会保险性质,保证无冻馁之虞;后者便显现出对演职员的奖惩。艺术水准和职业道德水平均达到标准者,乐团给予的报酬将升到全国艺术团体中的最高水平。演员在舞台上的艺术地位和收入也将是不断流动的,使他们都具一种压迫感,不敢稍有懈怠。可以想象,随着排练、演出的增多,收入的提高,考核评定制度的推行,演员从事其它职业的时间和热情势将减少,效力于本职的责任心必定增加。
前景看好谁来执棒?
对美好的构想,顾夏阳和乐团的领导信心十足;对面临的困难,尤其是一些至今尚无对策的困难,他们也不讳言。
常任指挥乃是一个乐团的灵魂,是艺术的总监,关乎乐团声誉的兴衰、水平的高低、表演的成败,世界上许多杰出的乐团都拥有杰出的常任指挥。但是,中央乐团过去的常任指挥或者年事已高或者由于种种原因弃团而去,现在竟致常任指挥阙如,这恐怕是乐团的致命危险。顾夏阳说,短期的指挥不难聘请,如今资金又有所宽裕,所以还能严加选取,甚至邀来名流,可是常任指挥却得来不易,中央乐团至今仍无合适的人选。就他本人的心愿,仍切盼陈佐湟回团执棒,因为陈的学识、知名度和在中央乐团任职的经验,堪当此任。
此外,住房问题短期内无力解决;乐器老化陈旧,更换的资金所费不赀,远非乐团可以承受;内部机制的转换并不能改变社会的体制弊端,解聘的编外人员如何安排?文化市场管理不善,使演员私下演出、录音失控;等等。这些均给乐团改革蒙上疑雾阴影,驱禳尚待时日。
正当我向顾夏阳告辞时,已退休两年的老艺术家叶家驹推门而入,对顾夏阳道,听说团里想盖大楼,他的一位从商老友意欲合资建造,不知可否一谈。他又对笔者说,他虽久不在职,但与乐团的命运息息相关,现在天时地利都对乐团发展有益,自己岂能坐视不顾!从他溢于言表的情绪中,我似乎看到了中央乐团全团上下共同点燃的希望之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