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山谷里的人们在前进——记瑶民生产改革的新气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9-13
第2版()
专栏:

山谷里的人们在前进
——记瑶民生产改革的新气象
蔡中运 唐泽生 江慧芬
瑶山夹谷一带,是贵州省荔波县西南边的一个偏僻山区。这里聚居着一百六十多户瑶族人民。瑶山下面,有一条漳江,曲折地绕着田野和山岗奔流着,漳江的两岸,土地肥沃,是一片适宜种植稻谷、谷子、苞谷、棉花的好地方。但是,在反动统治时期,这些肥美的土地,并没有给瑶民们带来幸福。好多年来,瑶民们长期地遭受着国民党反动政府、地主、匪首的压迫、屠杀和抢掠,瑶民们没有心思发展生产,这些肥沃的土地一直被荒芜着。以前,瑶民们没有铁质犁耙农具,也不会种稻田,常年靠种苞谷、谷子等杂粮为生。由于农具的缺乏,瑶民们曾养成了“上山打猎”、“赶上吃饭”的习惯。他们的农业生产还普遍处在落后状态中,一般是广种薄收,而绝大部分村寨中的瑶民,还在使用着比较原始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他们在荒草坡上和石头缝里,用刀将荒林砍倒放火烧光,火熄后就播种,从来不犁、不锄、不上粪,下种后就等着收成了。这种生产方法,常常给瑶民们带来了许多自然灾害。一次,拉苕寨瑶民莫志安放火烧山种谷子,火被风卷起,引起漫山大火,烧毁了无数山林,把坡上的几家房屋和牲畜全部烧成灰烬。森林烧光后,这里便经常遭受大风的侵袭。
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了扶持瑶山中的瑶民们发展生产,帮助瑶民改良农具和耕作方法,先后发放了三千八百多件优良铁质的农具,和大批的耕牛,肥料,种籽,口粮等贷款,解决了瑶民们严重缺乏生产资料的困难。现在,在每户瑶民的茅屋里,都摆着犁、耙、锄等农具。这便大大地提高了瑶民们的生产积极性,鼓舞着瑶民们生产改革的情绪。
前年春天,祖国人民热烈进行农业增产运动的时候,瑶山夹谷里每个瑶民也怀着高度的生产热情,在他们原有的生产基础上,积极地开展了改良农具与耕作技术的活动。人民政府大量吸收了瑶族干部到县农训班学习生产技术,并经常组织瑶民们下山来参观国营农场和汉、彝族农民互助组的生产。使瑶民们懂得了农业生产上的许多知识,积极地向汉、彝族农民展开了学习使用农具和种水田技术的活动。尽管山谷里的道路崎岖难走,尽管大风雨疯狂袭击,瑶民们始终没有放弃过一次可以学习生产技术的机会。
在学习生产技术中,瑶民们曾经历了一段艰苦困难的过程,如瑶民兰布水初学犁田时,不会使牛,牛不走;不会拿犁,犁起来东倒西歪,忙了一天,累的满头大汗,还犁不好一块田。有时他很灰心,感到用这家伙种谷子还不如在荒草坡里种苞谷好,但他想起过去喝野菜稀饭的生活时,还是下了决心,一定要学会种水田。每天天一麻麻亮,他就叫着瑶民蓝甫亚,何老弟等下山去找汉、彝族农民教他们。经过他们苦心学习,终于学会了使用犁耙和种稻田的全部技术。学会了的又去教不会的,许多瑶民便也慢慢地学会了这些耕作方法。
往年农忙的时候,瑶民们扛着破烂的木犁木耙和带有少量铁质的“翻撬”下地翻土,一人一天只能翻完半挑苞谷地,如今,瑶民们学会了使用牛犁牛耙的技术后,一人一天就能犁完十几挑苞谷地,生产效率比以前提高了十多倍,过去,瑶民们一般要在三月底才能种好的苞谷,如今他们在二月中旬就全部种好了。生产效率提高后,瑶民们节省了许多劳动力,接着他们又把这些劳动力用到土地加工和发展生产上去。从前瑶民何老扛、何老芳、何金贵等种地从不上粪,现在他们也养成了积肥的习惯。他们经常去打草拣粪,有的养了牛和猪踩粪,盖了粪坑,积存起一堆一堆的粪草。一般瑶民在耕作上也比以前细致了,像瑶民韩老勇互助组今年栽种棉花、苞谷、比往年要多犁耙了一道,多薅了二道,并且还养成了选种的习惯。今年,许多村寨的瑶民,不但提前种完了苞谷、谷子、棉花、红苕,还开垦了很多荒地,扩大了耕种面积。如过去耕地最少的拉苕寨十一户瑶民,往年仅有一百挑地,不够耕种,今年,组织了两个互助组,提前将一百挑地分别种上苞谷、棉花后,还添开了三十挑荒地来栽种谷子、红苕,同时,还第一次种上了他们从来没有种过的三百五十挑田的稻谷。
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瑶民们还和各兄弟民族组织了许多互助组,从生产劳动互助中,更加巩固了民族团结友谊。如瑶、苗、彝三族联合组织的黎老大互助组,成立一年多来,生产上就有了很大发展。瑶民何老奶等住在山上,抬粪下山不方便,彝族何树刚就把山下的三十多挑粪给他们,何树刚在山上的苞谷地,瑶民又给他上粪,瑶民黎老大不会种田积肥,苗族王登源在互助换活时便教他,由于组织起来的结果,提高了耕作技术,节省了许多劳动力用到土地加工上去。如今,他们种苞谷、棉花,一般都犁了三道,薅了三道,每挑地也放了五挑到七挑粪,庄稼长的比任何时期都茁壮,获得历史上未有过的丰收,瑶民组员何信民,往年他种的八挑苞谷地,最好的年成只收到四百多斤净苞谷。参加了互助组和使用牛犁,施肥后,今年他这八挑苞谷地已收了六百四十斤净苞谷,比往年增产百分之五十以上。目前,他的棉花、谷子长得更加茁壮。许多瑶民一般都获得了丰收。这都是瑶山从没有过的事情呵!如今瑶山上到处呈现了一片新生的气象。
在生产上不断发展的瑶民,已经逐渐改变了过去穷困的生活。以前很多瑶民整年吃不上白米和盐,许多人没有衣服穿,今年一般瑶民已经可以吃到二斗白米,十几斤盐,每人一年可以穿上一套新衣,差不多每户瑶民都养了猪。一些瑶民还进了小学和民校去读书。虽然,瑶山夹谷里的瑶民们的生产技术,至今还没有完全摆脱“刀耕火种”的方法;生活还没有像汉、彝族一样的好。可是,他们深信,有了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在人民政府的积极扶持和各兄弟民族人民的友爱帮助下,用不了多长日子,他们就可以飞跃地赶上各兄弟民族的生产了。现在,瑶民们都满怀着高度的生产热情和信心,正继续进行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的改革,争取在近年内达到有吃有穿的地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