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台湾岛是怎样落入“金钱游戏”陷阱的(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3-13
第3版(综合)
专栏:

  台湾岛是怎样落入“金钱游戏”陷阱的(上)
编者按:警惕“泡沫经济”,是我们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改革》杂志根据台湾报刊资料摘编的这篇文章,介绍了80年代后期台湾地区是如何陷入“泡沫经济”、“金钱游戏”之中的。本报分三次转载此文,一篇侧重讲六合彩热潮,一篇侧重讲股票赌局;一篇侧重讲房地产投机,供读者参考。                  
在台湾经济发展的初期,儒家思想在农村保持得还比较好,在城市,人们虽然是唯利是图,但也还是重视工商实业的。到8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起飞,出现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当时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货币供给过多,找不到适当出路,在人的贪性充分发挥下,投机狂潮像一场强飓风席卷台湾岛。随着股价和房地产价格的飙升,投资家们大把大把地赚钱。陡然致富的可能把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的各色人等都卷到这股狂潮中来,如痴如狂、昏天黑地。一心做着即将成为百万富翁美梦的人们抛开了自己的抱负与事业,投身到这场“金钱游戏”中来。由于人们致富欲望吹起来的泡沫经济在一段时间里面还真给人们带来了满足,好像天上的宝库突然打开,财富从天而降,人人都发了大财。不料好景不长,90年代初期,泡沫突然破灭。股市和不动产市场相继崩盘,这时人们才发现,他们原来以为已经握在手中的大量财产,只不过是一纸空文。人们开始痛定思痛,悔恨自己鬼迷心窍,以致轻易上了人家的圈套。社会精英们则看得更远些,他们在这场金融狂热的来潮和退潮中,看到了社会危机的阴影,因此提出了警告性的口号:重建社会!
让我们把镜头对准80年代后期的台湾岛,看看那时的人们是何等疯狂、社会是何等腐败、当局是何等无力。
不用耕耘就能收获
在80年代后期“金钱”发烧的台湾社会,到处充满着纠缠不清、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还有那稍不留神便会掉下去的社会陷阱。更要命的是,受到投机致富快速成功的影响,做着发财美梦的世间男女,夹杂着“金钱”和“暴力”的“黑色行业”,硬是出现在台湾社会里。老祖宗所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等警世明言,似乎一下子被唯以“速食面”式的迅速发财为目标的“暴利行业”取代了。
台湾的“暴利行业”可分三种型态:第一是以“合法掩护非法”,像股市、投资公司、期货公司和借贷公司等(目前台湾的股市已渐走上正轨,地下投资公司和期货公司也在治安机关的扫荡之中)。第二种是那些古老型态的赌色行业,如职业赌场、以及逐渐走入地下的“六合彩”“大家乐”等赌博。第三种是平民百姓不敢渗入的超高暴利行业,如贩卖军火、走私、贩毒、偷渡等。
“暴利行业”的发展使台湾的地下经济相当活络,据保守的估计,当时每个月的金钱交易超过500亿新台币。台湾之所以形成这样狂热的“金钱游戏”其成因很多,最关键的因素是经历40年持续经济增长,人们的收入越来越多。从1952—1989年,台湾GNP平均每年增长8.7%,1989年平均每人所得达18万台币,1970—1990年社会储蓄率达30—40%,在这20年期间,银行存款余额增加40倍。在80年代初以前,每年的储蓄都能被投资所吸收,自1981年起,每年的储蓄都超过投资。原来规模就不大的台湾银行体系,由于存款大增,钱满为患。闲置而未能消化运用的超额准备过多,迫使银行利率在1985年11月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而且部分银行竟然以议价或拒收方式来对付大额存款。金融体系的涵容能量不足,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不能有效地引导民间的储蓄进入投资的渠道。面对银行钱不能生钱的局面,靠利息维持生活的人,一方面虑及通货膨胀的发生,一方面虑及今后生活的保障,所以他们的资金走出保守的银行存款形态,寻找更为有利的理财渠道。再加上人们的投资观念普遍着眼于短期致富的投机行业中,以及历年来社会发展偏重经济忽略文化、教育、道德建设,造成功利主义盛行,使“金钱游戏”得以狂热发展。
六合彩烧遍全岛
1985年,正当台湾经济要脱离不景气的阴影时,中部乡间出现了以爱国奖券中奖号码为签赌对象的“大家乐”。“大家乐”中奖比例高,原理简单,蔓延速度极快。极盛时期,在开奖前后,估计作为赌资的通货约有120亿元。1988年1月,台湾省政府下令停掉发行数十年的爱国奖券,以为可以禁止赌风。不料嗜赌的台湾人,立刻另辟门路,改赌香港的六合彩,而且越赌越大。据民意调查显示,82.2%的人听说过六合彩,10%的人承认自己玩过六合彩,玩过的人中,11.6%的人说赢多,50%的人说输多,38.4%的人说输赢差不多。
在六合彩的全盛时期,每逢开奖日,岛内电话线路满载,一般电话难以接通,赌徒之投入无法言传。在六合彩的赌徒之中,有的发财致富,激流勇退,转做投资生意;更多的是倾家荡产,终日惶恐不安,一位有钱的太太,原来有一栋值千万元的房子,一笔值几百万元的存款,只因沾上六合彩,先是赢钱尝到甜头,以后越签越大,越输越不信邪,直到输掉楼房仍未翻本,如今租房居住,好不凄凉。虽然都知“久赌无赢家”,但对于嗜赌的台湾人来说,明知会输,仍要去博,因为万一博赢了,从此就可脱胎换骨、改头换面。
六合彩在台湾的全盛时期不到一年,随着股市的狂飙发展成为全民运动,原有的六合彩赌徒便转到另一个更为刺激的新赌场去了。
从“大家乐”到六合彩投机,除了使台湾民间迷信风气更为盛行外,更使社会上好逸恶劳者多,社会基层的工作态度被赌风腐蚀,生产效率低落。及至黑社会介入金钱游戏,治安日渐恶化。整个社会因价值观的解体,笑贫不笑娼,呈现出追逐金钱不择手段的恶劣现象。
(原载《改革》1994年第1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