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远见卓识——北京市领导尊师重教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3-15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远见卓识
——北京市领导尊师重教纪实
本报记者李宏伟
1993年对于北京市教育界来讲,是一个丰收年:
这一年,北京市基础教育经国家教委“主考官”严格审核,在全国率先通过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圆满答卷;
这一年,北京市教育投入在连年递增的基础上,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总投入为20.35亿元,名列全国前茅;
…………
北京教育取得的丰硕成果中,饱含了市领导为教育倾注的大量心血。
每年为教育办10件实事,连续9年90件实事印刻在全市人民的心坎上
在北京市政府文教办公室里,有一本旧得发黄的记事簿。
每当市委、市政府为教育办一件实事,办公室的同志就在记事簿上记载一笔。9年过去了,那本记事簿上已经记载了90件实事。而每一件实事的背后,都有着市领导尊师重教的动人故事。
1985年9月,当第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北京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为教育办10件实事。
《北京日报》公布了10件实事的内容:
9月10日前,把改革后的工资发到每个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手里;
从1985年起,用3至5年时间,为城区和近郊区中小学教师建造50万平方米住房;
再拨一笔专款,作为教师的奖励基金,各区县的机动财力,每年要拿出15%用于教育;
当年全部解决中、小学危房问题;
坚决办好大、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伙食,改善食堂卫生条件;
由市卫生局负责,对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一次身体检查;
…………
10件实事,对于全市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从未有过的喜讯。
令北京市广大教师欣喜的事还在后头。1985年之后,北京市的领导们每年都要为教育办10件实事。
这些实事包括的面很宽,考虑得比较细。大到制定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小到免费为小学生提供《儿童文库》;上至大学,下至幼儿园;有出政策的,有出资金的;有为基础教育办的,也有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办的。关心教师生活,提高教师地位,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办实事不厌其多。
北京市的领导们深知,办实事如果不抓落实,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就不足以取信于民。因此,为教育办实事真抓实干,不搞花架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北京市的领导们从每一件实事做起,说了算,定了干,公布一件落实一件,每一件实事都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领导,从不打折扣。当年决定办的10件实事,当年实施,当年检查,除需跨年度完成的以外,当年见效。第二年再公布新的10件实事。这样才有了9年90件实事的实现。他们就是这样扎扎实实地履行着职责,兑现着许诺。
市里每年为教育办10件实事,各区县纷纷仿效,大都超过10件,有的办十几件以至20件,解决了本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量实际问题。区县教育投入占财政总支出20%以上,有的达30%以至40%。与此同时,市里还号召社会各行各业大力支持教育,并欢迎海外人士捐资兴学,形成了社会支持办学的风气,取得了可观的效果。陈希同称赞说:“捐资办学,善莫大焉。”
犹如一块块砖石垒成大厦,北京市9年办90件实事,对首都教育事业走在全国前列起了重要作用。
近7年来,在教育职能部门抓紧工作、各部门大力支持下,全市为中小学教师建住房81万平方米,去年又决定今后5年内再为中小学教师建住房80万平方米,为成人教育、中专教育建住房5万平方米,为市属高校建住房10万平方米,配合中央单位为中央部委在京院校建住房27万平方米。全市财政预算内教育投入连续5年占财政总支出的20%以上。普教事业经费已连续8年做到了“两个增长”,平均年递增14.9%,比平均年递增4.9%的市财政经常性收入高出10个百分点。全市中小学校舍1986年以来以平均每年35.5万平方米的速度持续增加,校舍面积由1986年的798万平方米,增长到1992年的1011万平方米,净增213万平方米,投资近20亿元,从城市到乡村,从平原到山区,一幢幢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
北京市领导为教育办的90件实事,不仅仅写在那本记事簿上,而且也深深地印刻在全市人民的心坎上。
市领导每人联系一两所学校,深入学校调查研究。层层抓点,普遍抓点,抓出了共同语言
北京作为全国的首都,虽然各方面的条件比其他地方好一些,而工作却比其他地方要多,难度和矛盾也比其他地方大。抓教育应该从何入手?北京市决定采取领导干部联系学校的办法,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
市领导认为,把重视教育落在实处,关键是各级领导班子要有统一的认识,共同的语言。
1985年,根据陈希同的提议,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联系一两所学校,首先是每一位市委常委、副市长以上领导同志都要联系一两所学校,深入调查研究,倾听师生意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从那时起,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都率先垂范,作出榜样,而且带动了市各部委办和区县领导干部抓点,全市迅速兴起了深入学校调查研究的风气。
层层抓点,普遍抓点,抓出了共同语言。大家都了解学校实际情况,从实践中统一认识,决定问题时就顺利,增加教育投入就好办,从而真正形成了全党重视,把教育落在实处的可喜局面。
北京市领导联系学校已经成为自觉的行动。目前,市委常委、副市长以上的17位领导同志共联系学校36所,其中高等学校12所、中专1所、中学14所、小学9所。市委书记陈希同联系的学校有:北京工业大学、昌平县农村职业学校和海淀区万泉庄小学。市长李其炎联系的学校是: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161中学。
北京市领导把特别的爱给教育:划出好的土地给学校;盖成好的房子给学校;财政有限的钱先用在学校。
几乎成了惯例,每年9月1日开学,9月10日教师节,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都分别到自己联系的学校,参加开学典礼,与教师一起过节。
1986年,北京市学龄儿童进入建国以来第二个入学高峰期,多少年内,入学儿童每年将以5万人的速度递增。原有的校舍难以承受,如不采取措施,“二部制”教学将会大量发生。那将意味着,新生入学后,一天只能在学校上半天的课。
十万火急!“二部制”问题摆在了北京市领导的面前。不行!无论如何都不能出现“二部制”。
陈希同在市长办公会上提出:“没有房子,没有那么多教室,赶快腾,立即上马盖。哪个地方实在没房,把政府办公室拿出来做教室。市委、市政府附近小学没教室,把我们的办公室、会议室也腾出来!”他反复强调:“不能让一个孩子受委屈!”
市长掷地有声的话成了动员令。各区县纷纷行动起来,各有关部门一路开绿灯,扩充教室成为当年全市一大重点工程。
由于各级领导联系学校,了解情况,深知“二部制”问题的严重危害,所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全市共投资2.6亿元,新建校舍57万平方米。至今,北京没有一所小学出现“二部制”。
1988年,陈希同亲自抓教育系统的改革。为了推动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他连续10次听取区县汇报,并要求区长、县长、书记每人下去抓一所学校。之后,他亲自抽查,具体过问哪个人去了哪所学校,去了几次,解决了哪些问题。
宣武区区长汇报他的“点”定在北京62中,陈希同听完汇报后,专门到62中核实:“区长真的来过没有?”
市领导一年八进高校现场办公,被传为佳话。1993年,陈希同、李其炎、汪家镠、李志坚、张百发、王宝森、杨朝仕、何鲁丽、胡昭广、段强、陈大白等领导同志,分别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医学院、建工学院、农学院和经济学院现场办公,为11所高校解决了办学中的许多困难和问题。
1993年4月,陈希同、李其炎等在北京大学现场办公时,生物系主任陈章良教授提出,兴建“中国生物城”需征地100亩。市领导交换意见后,认为设想很好,坚决予以支持。陈希同当场拍板:“100亩地,给!还要更大些,将来可以发展。”之后,北京市按最优惠的价格和条件征给“中国生物城”土地500多亩。
在市领导的带动下,北京市涌现出了一批“教育书记”、“教育区长”、“教育县长”、“教育乡长”,形成了全党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的好风尚。
在北京,教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所理解;教师逐步受到社会尊敬前不久,在北京市委一间普通的会议室里,记者采访了市委书记陈希同。
记者问:“您认为抓经济与抓教育有没有矛盾?您是如何处理抓经济与抓教育的关系的?”
陈希同答:“‘磨刀不误砍柴工’,抓经济与抓教育不仅没有矛盾,而且是相互促进的。在时间安排上要‘弹好钢琴’,抓经济中心不耽误抓教育及其他,抓教育也不耽误抓经济及其他。在资金分配上要有决心。一个地区教育工作抓得好坏,关键在于领导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小平同志说,‘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市财力有限,各方面都说钱不够,‘撒芝麻盐’解决不了多大问题,重点解决一个方面,才会有好的效果。‘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教育是基础工程,要横下一条心把教育搞上去,优先保证投入。经济部门资金另有来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主要靠经济部门自己多渠道筹集。”
采访中,陈希同还坦诚地向记者谈起他在抓教育问题上“受过刺激”的往事。
1982年,刚当选北京市长的陈希同参加市政协会议,听取对政府工作的意见。会上,几位民主人士谈到北京教育的危机,慷慨陈词,恳切尖锐。陈希同听得进,坐不住;印象很深,他至今仍感谢这些“诤友”。
1983年,陈希同去怀柔县察看刚刚修复的红螺寺古建筑,之后走进师范学校,发现黑板报上新填的一首词《金缕曲》,大意是教育不被人重视,教师非常辛苦,生活清贫,“有谁怜?”陈希同当场被震动了。
他联想到当时北京市发生的几起殴打教师事件,心情愈加沉重;联想到“诤友”之言,愈感问题严重,这才把中央发展教育的方针,真正变成落实的决心:北京教育非下功夫抓上去不可,否则无法向人民交待。
市委、市政府下了决心,才有了各级领导层层抓点、联系学校;才有了坚持每年办10件实事;才有了教育投入逐年增长;才有了教育改革的突破……才迎来了北京教育的春天。
陈希同常说,教育太重要了,教师太辛苦了,当校长的太不容易了。他不断提醒各级领导干部,教育是百年大计,要有战略眼光,不要犯“耗子眼”,只看眼前的事。重视教育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动真格的。北京是文化中心,教育如果搞不好,区长、区委书记,县长、县委书记就没当好,市长就没当好。
陈希同1987年再次当选北京市市长。他在新一届政府组成后的第一次市长办公会上又一次强调提出,北京有两大基础建设必须狠抓不放松,一是教育,一是城市基础设施。
陈希同开宗明义把教育放在万事之首,带领各级领导干部持之以恒,坚持下来,亲自抓点,具体指导每一项重大改革和举措的实施,换来的是今天北京教育的丰硕成果。
采访即将结束时,陈希同说: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教育工作,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李鹏总理亲自到北京62中听取教育改革的汇报,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的精神坚决抓好教育工作。这些年,北京市虽然在教育上做了一些工作,但离中央和全市人民的要求还差得远。只能说教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所理解。教师逐步受到社会尊敬,但是还没有真正成为最受尊敬、最令人羡慕的职业,一些青年还不愿报考师范学校,就是一个例证。当前,教育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教师待遇、住房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新的入学高峰期中为避免“二部制”,校舍有待进一步建设;办学中很多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我们一定要看到差距,学习兄弟省市先进经验,继续努力,特别是要把改革作为振兴教育的根本出路,进一步下大力量抓好,继续调动社会支持办学的积极性,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坚决把教育搞上去。
北京市领导以远见卓识和实际行动揭开了首都教育发展的新篇章,它必将迎来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
(附图片)
图为北京市门头沟潭柘寺小学外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