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一字之易话突破——“待业”改为“失业”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3-16
第3版(经济)
专栏:经济漫笔

  一字之易话突破
——“待业”改为“失业”的启示
吴酩
“待业”,终于“退役”了!
也许是职业习惯使然,搞经济报道的,对经济用语特别敏感,又惯于咬文嚼字。因而,国家统计局关于199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见3月1日本报)中使用的一个“新”词——失业,立即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待业”一词,大概属于我国的“专利”,发明于何年,启用于何时,难于考证,可以说是相当久远了。直到去年的统计公报还是这样表述的:“全年城镇新安排就业700多万人,年末城镇待业率为2.3%。”今年则不同了,有关内容改为这样表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05万人,年末城镇失业率为2.6%。”这里的变化有两处,一是“新安排”变为“新增”,一是“待业率”改为“失业率”。
早几年,就听到过这样的议论:“待业与失业没什么两样,好听点而已,阿Q精神!”我以为并不尽然。“待业”与失业不完全相同,它反映的是计划经济时期劳动者的一种独特状态,带有浓厚的旧体制色彩。待,等也;待业,等待分配工作也。一方面是待业者消极被动的“等”;一方面是国家主动的“包”,于是就有了“新安排”一说。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我们的城镇居民不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种“全包”的保险箱里的么。工作完全由国家分配,一旦安排妥当,就算是端定了终身的“铁饭碗”。不要说正常的辞退不行,就是刑满释放人员,原单位为了维护安定也是要接回安排的。那时候,“待业”的队伍里,是绝少“失”去原来就业岗位人员的,基本全是初涉社会的新劳动者。改革以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就业门路越来越宽,自主择业的人越来越多;完全由国家包分配的做法开始改变;主动辞职流动,也从无到有,逐步被社会认可。但企事业单位原有的用工制度改革,一直被视为难点,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理论上还存在障碍。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改革的方向、步骤,并提出“劳动力市场”这一新概念。理论上的新突破,为大步推进用工制度改革铺平了道路,也为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创造了良好条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计划经济“铁饭碗”就业制度的尾巴被割掉了,“待业”一词也随之寿终正寝了。
其实,待业并不安逸,失业也并不可怕。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失业者会受到救济,生活有起码的保障。但靠领救济金过日子,总不是甜蜜的。正是这种新机制,催人兢兢以强,不断奋进。
面对着纷纭的大市场,劳动者切莫“等待”,一定要勤奋学习,努力拚搏,靠自己的能力去争取理想的就业岗位,去创造辉煌的明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