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引资“嫁接”摆脱困境黑龙江国有大中企业探索振兴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3-28
第1版(要闻)
专栏:

  引资“嫁接”摆脱困境
黑龙江国有大中企业探索振兴之路
本报哈尔滨3月27日电记者武培真、董伟报道:由于“机制僵化和技改投入严重不足”而导致国有大中型企业陷入困境的局面,在黑龙江省,通过引资“嫁接”,正在改观,走出一条摆脱困境的新路。
黑龙江省大中企业困难情况,在全国都很突出。“一五”时期,黑龙江省是国家投资重点,全国156项大型项目,黑龙江省占了22项。但由于历史原因,从60年代后,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一五”时期的10.6%,逐年下降至1993年的2.5%;“七五”以后,每年的技改投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造成投入产出全局性的严重失调。现在,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50%以上的设备超期服役或接近报废,50%的企业产品处于衰退期。再有,长期的计划体制使企业机制僵化,毫无活力。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大中企业问题,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把技术密集型的大中企业推向利用外资的前沿,通过引资“嫁接”,把产权改革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既解决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技改投入问题,完成设备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又“嫁接”出新的现代企业。同时,实现了利用外资的战略升级。
从1993年初开始,全省在550户大中企业中首先拿出100户实施引资“嫁接”改造,通过对评估后的国有资产租赁或入股的方式,与外资或社会法人资金组建新的现代企业,现已完成改造46户,正在进行改造的23户,共吸收投资59亿元,其中利用外资32.3亿元,相当于全省每年技改投入26亿元的两倍多,一举解决了技改投入长期不足的问题。“嫁接”后的企业利用这些资金完成了83个大项目的技术改造,产品达到90年代水平。牡丹江市引资“嫁接”后,调整和优化了经济结构,使全市近8亿元的闲置或低效资产老树发新枝,产出效益成倍地提高,全部资金周转率净加快79天。
“嫁接”后的企业产权已发生变化,因此,全部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产权明晰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系列新的领导体制、管理制度、用工制度、分配制度建立了起来。如哈尔滨轴承厂,组建股份公司后,32个处室砍掉14个,19000名职工精减4300名,5300名非生产人员中的2000名充实到第一线。另外,对后勤服务、生产辅助部门分层次剥离,逐步独立,既减轻了生产经营一线的负担,又适时地把二、三线部门引向了市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