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阅读
  • 0回复

统计莫“掺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4-01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统计莫“掺水”
季音
统计报表“水分”过多,数字不实,是个由来已久的老问题。最突出的莫过于五十年代后期“大跃进”的那几年,为求“卫星上天”胡报产量,弄虚作假,虚假的统计数字以大字标题刊登在报端,弄得人们的头脑昏昏然,由此造成的严重恶果,是人所共知的,至今令人难忘。
当然,这已成往事。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统计工作大有改进,比过去严谨准确得多了,这点必须肯定。但是否一点可忧虑之处都没有了呢?那也不是。据一些材料反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利益格局变动等原因,有些地方或单位在统计数字里“掺水”的现象又有所露头。手头就有这样一个例子:今年初,某省区总结一九九三年乡镇企业的工作,各地上报一九九三年乡镇企业的总产值为二百一十六亿元,比一九九二年翻了一番,发展速度进入了全国先进行列。这个惊人的数字引起了领导的疑惑,他们派人下去深入调查核实,最后查明,一九九三年全乡镇企业的实际产值是二百零三亿元,原来的统计数字里掺了十三亿元的“水分”。难怪在很多地方,关于统计工作流行着这样一段顺口溜:“上边要,下边报;准不准,天知道。”
一位记者来到某村调查农民的人均收入,村长随口说了个数目字,记者问,这个数字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村长答曰:“不知道,上边安排的。”一语道出了真相。看来,有少数地方和单位的统计数字,并非从主观调查和科学计算中获得,而是“上边安排的”,即按照有些领导干部的主观意图捏估出来的。自然,这里不能排除有些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楚这个因素,但统计数字里的“掺水”,主要是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的领导为了个人目的或小团体的某种政治荣誉和物质利益,而在统计数字上做手脚。有些干部求“升”心切,急于体现“政绩”,他们不顾实际条件,盲目地提出好大喜功的“年年翻番”大计划,而又不抓落实。待到统计成果时,互相打听竞争对手的“底数”,竞相攀比,数字随之“水涨船高”。也有少数地方和部门从本位利益出发,瞒产不报或少报。情况虽各有不同,不顾全局利益则是其共同点。
为了保证统计资料的客观准确,我国已颁行了统计法。在统计工作中玩弄虚假的数字游戏,是十分危险的,也是违法的。准确的统计是领导机关掌握情况、作出各种判断和决策的重要依据。统计数字不正确,给人以错觉,很可能导致决策的失误。在这方面搞浮夸或瞒产的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最终往往自食苦果,也使国家的全局利益蒙受损失。
历史的教训不应当忘记。在六十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之后,党总结经验教训,曾经着重地提出要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做老实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如实反映情况,一是一,二是二,决不掺假。唯有这样,才能干出卓有成效的实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