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纺织行业近三年连续全行业亏损。肩负全国11亿人口穿衣和国家近1/3的创汇任务的纺织行业,如何重振雄风,成了国人关注的问题。最近,记者访问了一些纺织界的有识之士,他们认为江苏、上海、北京等地纺织业开始重现生机和活力,表明纺织业并非“山重水复疑无路”,只要认准努力方向——曙光在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4-02
第2版(经济经济)
专栏:

  纺织行业近三年连续全行业亏损。肩负全国11亿人口穿衣和国家近1/3的创汇任务的纺织行业,如何重振雄风,成了国人关注的问题。最近,记者访问了一些纺织界的有识之士,他们认为江苏、上海、北京等地纺织业开始重现生机和活力,表明纺织业并非“山重水复疑无路”,只要认准努力方向——
曙光在前
本报记者李茜
以退为进减量增值
当纺织行业被总量过剩和技术落后所困扰之际,我国最老的纺织基地之一无锡纺织工业却在跳跃前进,欣欣向荣。1992年实现利润、税收、出口交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30%、35%、28%,数十家企业无一亏损,1993年实现利润和创汇又比上年增长10%以上。纺织行业的创汇和税利分别占无锡市的1/3和1/4,成了当地经济的台柱子。
无锡纺织业成为佼佼者的奥秘在于,他们认清了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互为转化的关系,率先喊出“减量增值”的口号,顶风冒险,将纺织企业由46个减为34个,敲掉10万枚老纱锭,一批批高科技纺织设备落地开花,一批批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抢占了市场的制高点。
专家们说,无锡减量增值的经验,是纺织行业走出困境的一剂良药。中国纺织总会去年就把压缩总量作为全局性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决定全国压缩1/4的落后生产能力,在棉纺织中减少约1000万纱锭的初加工能力,使大中城市保留一批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高的骨干企业,把相当一部分初级产品和低档产品加工基地转向中小城市和乡镇。江苏省和上海、北京、青岛等大城市已开始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压缩初加工能力。上海近两年共压缩棉纺能力23万锭,减少企业职工11万人,1993年仅节约用工开支就增加效益5亿多元。江苏省棉纺初加工能力由经济较发达的苏南向苏北产棉区转移的步伐加快,目前苏北拥有的棉纺锭已超过苏南老纺织基地,苏北产棉区盐城市县属以上10个棉纺厂个个盈利,全市纺织系统1993年实现税利分别比1992年增长60%和30%。
深化产权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搞活国有纺织企业,根本途径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深化企业各项制度改革。经济专家们认为,根据纺织行业产品变化快、市场竞争激烈的特点,国家独资企业从长远看只能是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应向产权多元化方向发展,小型企业应向民营化方向发展。
目前,不少省市的纺织企业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已迈开了步伐。江苏省纺织系统在产权制度改革中,根据各个企业的素质、规模、经营状况的不同,采用股份制、兼并、租赁、出售、承包、联营、分治、破产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从实际出发自主选择。通过改革,使企业实现多种所有制,特别注重吸收外资等非国有资产和灵活的经营方式,为企业注入活力。目前这个省纺织系统仅三资企业就有337个。
国有企业实行产权改革之后,许多企业逐步建立了政企分开的管理机制,自主经营的决策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安徽省铜陵市纺织系统连续3年全行业亏损,1993年实行了公有民营后,一举扭亏为盈。江苏无锡印染厂采取了“四分五裂”的改革办法,一厂分为四个分厂,设备租赁,分而治之,效益一增再增。上海申达纺织服装集团原有主体设备近一半是解放前的“老古董”,苦于资金匮乏,无力改造,1992年改为股份制公司,发行股票筹措资金1亿多元,增强了技术开发和改造的实力,还把部分资金投入多种经营,真是一着好棋,全盘皆活。
战略调整多元经营
沿海发达地区的老纺织基地,要将初加工和低附加值产品转移到原料产地,集中力量发展精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这个产业升级和布局调整的思路,早已成为全行业的共识,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两个难题:一是资金,要生产高精产品必须告别落后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数目巨大的资金从何而来?二是实行战略转移,大量的富余纺织职工如何安置?
上海纺织局在这方面闯出一条路子。从1992年起,他们提出“冲出纺织,发展纺织,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构思,目标是几年内第三产业产值要达到全系统总产值的30%。为了解决发展和改造的资金问题,他们将大部分地处市区的纺织企业压缩占地面积或迁出闹市,腾出土地发展第三产业,或者利用黄金地段的土地,吸引社会各界合作,用好级差地租。1992年和1993年两年间,共腾出土地150块,合计83.9万平方米,近期可获级差效益7.39亿元,长远可获房产100万平方米,折合效益30多亿元。近两年来,上海纺织系统共发展三产企业近千个,调整中减人10万,除已到退休年龄和期满的合同工外,部分进入第三产业,部分第二次就业,均得到了安置。
北京纺织局提出了“主业精,副业兴,企业活”的战略方针,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实行区位转移。位于北京三环路以内的40多个企业,正在利用有利地段发展第三产业或搞土地使用合资、有偿转让。北京毛针织集团在市区的三个羊毛衫厂全部迁往郊区,利用原厂址开办了三友商场、正阳饭店和环亚饭店。东郊纺织一条街西侧8家大中型企业,占地近200万平方米,他们以地招商引资,第一期开发厂前区36万平方米,可建130万平方米高层建筑群,发展新产业,现在开发建设已起动。
纺织界人士说,1992、1993两年,是纺织工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尽管还困难重重,但毕竟已迈出了改革的新步子,开始露出纺织行业再度辉煌的曙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