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山里娃的上学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4-01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山里娃的上学梦
本报记者阎晓明
年初,王晓红这个因贫穷12岁便失学的山村女孩,与另两位同样情形的山里娃张卫国、李四小骤然成为整个山西热切关注的焦点,在隆冬的山西掀起了一个救助失学儿童的热潮。事情缘于太原电视台“今晚8∶20”节目组拍摄的一部四集专题片《这些山里娃》。
山里娃诉梦
李四小的家乡在吕梁山西部永和县。他的母亲久病不愈去世了,除了留给家人无限眷恋外,还留下三四千元的债。64岁的父亲无力承担这笔沉重的债务,只好分担给了儿子们,李四小分到2000块。1993年,这位12岁的山区少年,为了偿还母亲欠的债,离开学校,开始了放牛生涯。这年的“六一”儿童节那天,学校在操场开联欢会,李四小趴在墙上偷偷地看,看到同学们在唱歌,他也跟着唱起来,后来就哭了。当记者问他想不想上学时,这个阴郁的孩子一连说了好几句“想”,并用放牛的鞭杆在山坡上写下“我想上学”。
张卫国是太行山深处武乡县大石角村人,今年15岁,他的母亲为了供他上学,带病上山刨药材,摔了一跤,五六天后就死了。张卫国三年级开始辍学,承担着母亲留下的一切家务。因为不能上学,卫国背着父亲偷偷哭了好几天。他一直把课本珍藏着,一有空就拿出来念念,找到一支笔就写几个字。平时打柴的路上,看见上学的同学,总要默默地跟人家走一段,邻居们见了都直想掉泪。
王晓红也只有12岁,家在柳林县张家疙台乡,刘家疙哒村。小小年纪便离开学校,支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有这种遭遇的孩子,在山区还数以万计。
播出《这些山里娃》的那段日子,太原是在热泪与感慨中度过的。许多人放弃了休息,放弃了舞会,甚至放弃了谈生意,每晚8∶20都守候在电视机前,贫困地区儿童失学问题,一时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当王新生和他的摄制组筹划“托起明天的太阳”的晚会,打算为这个系列片画一个句号时,没有料到,这个句号成了另一个更为热烈的场景的序幕。
城里人与山里娃的对话
晚会是在1月15日举办的。摄制组邀请了李四小、张卫国和王晓红三位山里娃,也邀请了省委书记胡富国。那天,正值全国亿元乡镇文艺大赛在太原举行,胡富国几天前已经答应出席这场晚会。王新生他们决定,前一天,把山里娃的录像带给省委书记送去。当天晚上,胡富国回到家,打开录像机。从午夜11点一直看到次日凌晨两点,边看边流泪。一上班,电话来了:省委书记决定参加他们的晚会。
晚会在太原电视台大演播厅举行。6点左右,容纳700人的地方被挤得水泄不通。连楼道里都站满了人。被邀请和没被邀请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我们要捐款。电视台只好在楼道里装了电视机,安排了记者、主持人,形成了一个分会场。情景催人泪下:西山矿务局一位53岁的老人,背着2岁的外孙,从西山进城,又步行十几里路赶到电视台,捐了60元钱;迎泽宾馆一位青年工人,赶到电视台捐出了自己节衣缩食积攒的2000元,为四小还债,许多小学生连晚饭都没吃,早早来到电视台,用稚嫩的小手把硬币投进捐款箱;省委书记胡富国也含泪捐出500元,许多企业也纷纷打来电话,捐出巨额资金,更多的人把钱送到了希望工程办公室……一位老人激动地说:真让人心动啊!我一下想到了1937年的民族救亡大捐献,抗美援朝大捐献。
最激动的要数城里的孩子们。晚会第二天,第一次进城的李四小、张卫国、王晓红被邀请到几所学校。学生们像欢迎亲人一样迎接着三位山里来的同龄人。广播里播放着迎宾曲,孩子们七手八脚地把校服给山里娃穿上,说:穿上校服就能和我们一样上学了,李四小被几个学生簇拥着来到电脑旁,握惯放牛鞭的手,小心翼翼地按着键盘。
许多孩子来上学时,就准备好了各种礼物,立时,他们的脚下文具、衣服、食品堆了一堆又一堆。其中还有段令人酸楚的插曲。王晓红到五一路小学后,学校的韩老师发现她穿的高跟皮鞋又大又笨,立即跑回家把女儿的一双棉鞋给她换上。中午回到电视台时,人们夸奖她的鞋好看,不想王晓红哇地一声哭起来。原来,她来太原时,邻居们听说要拍电视,给她凑了一身能穿出去的衣服,那双鞋就是一位邻居从脚上脱下的,不想丢在了五一小学。
一位小学生接受采访时说:平时,家里不让看电视,逼着写作业,现在快考试了,家里都陪着她看电视,她看后哭了好几次。她说我觉得应该好好学习,改变山里的状况;一位家长说:现在的独生子女总是在一起比舒适、比地位,这部电视正好是个教育,我们不是说让孩子吃苦就好,而是为了让他们有点责任感和爱心。几天后,一队城里孩子组成的少年远征队,向贫困山区出发了。
梦想尚未成真
《这些山里娃》引发的社会效果是巨大的,它使捐赠者和被捐赠者,都在爱的暖流中得到升华,几天内各界捐赠款额达70多万元;它揭示的问题也是严酷的,领导人和普通人都感到了一份沉重的压力。省委书记胡富国表示,要在三年内彻底改变中小学的教学环境,并建议省委常委中心组学习时集体观看这部系列片,他说要让常委们看看肩上的责任。张卫国所在的武乡县的领导,特意赶到《山西日报》明志:三年内不买豪华小车、不盖楼堂馆所,勒紧裤腰解决失学儿童的问题;王晓红从太原返回后,已重返校园,她所在的柳林县的领导决定,每人负责一个失学儿童入学,并决定咬紧牙关,再建几所寄宿学校;两个农民看过电视后,上书胡富国书记,坦陈他们对农村工作和农村儿童上学的看法……为山里娃的梦想变成现实铺路的人愈来愈多,然而,现在还远不是笑的时候,和四小、卫国、晓红一样,甚至比他们更艰难的山里娃在山西还有许多许多,即便是今天坐在教室里的孩子,也很难保证明天不会被贫穷拖出校门。一位老师说,孩子失学,父母有责任,因为是他们的儿女,他们没能为儿女创造足以供他们读书的财富;孩子又是国家的,是全民族的明天,从这个意义上讲,整个民族都有责任。让我们整个民族都来为山里娃们圆这个上学梦吧。(附图片)
刚刚下午3点,山区的教室就昏暗不清了,孩于们点起了自制的煤油灯。
霍玮摄
这位不得不在家带小弟弟的女孩,在渴望什么呢?霍玮摄
一把红枣,一枝笔,“山里娃”与城里娃之间无言的交流。霍玮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