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在亚洲打工的西方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4-05
第7版(国际)
专栏:

  在亚洲打工的西方人
马述强
曾几何时,大批的亚洲人纷纷离乡背井,流向西方工业化国家。但是在近几年的世界人口流动趋势中却出现了一种新现象:大量的西方人正在悄悄地涌向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从1993年1月到9月,涌入香港的西方求职者新增加了45400人,升幅达15%。新加坡目前的国内劳动力仅110万人,而外籍员工高达15万—20万人,外籍人在从业者中所占的比重居亚洲各国之首。在马来西亚的一些建筑公司的设计人员中,欧洲人占30%。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近几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不平衡。
一方面,西方国家的经济衰退使大批从业者丢掉饭碗。进入90年代,西方各国相继陷入经济衰退,各国为了摆脱困境都加快了大规模的结构性产业调整,从而导致大量的裁员,社会上失业者的人数急剧上升。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资料,目前西方工业国家的平均失业率为8.1%,至1994年年底,西方工业国家的失业总人数将超过3500万人。同时,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在生产和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但没有增加工作机会,反而缩减了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大批白领员工加入到领取失业救济金的行列。在美国,失业的白领工人在失业总人数中所占的比重已达40%以上;在西欧,单是欧洲最大的电器公司飞利浦公司在过去的4年间就裁掉研究和开发人员2.4万人。
另一方面,亚洲地区充满活力的经济为就业者创造了大量的机会。与西方经济衰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亚洲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几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而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一条“新月地带”、“繁荣弧线”。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在过去20年中,东亚整体经济年增长的平均幅度超过8%,远远高于工业化国家3%的水平。经济的繁荣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对在国内找不到工作的西方人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首先,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在亚洲地区的业务不断扩展,其经营的本土化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同时,亚洲地区内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现代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而该地区科技文化水平的限制又使得这方面的人才供不应求。以印度尼西亚为例,从1988年至今,其金融机构从25家增加到200多家,亟需这方面人才,而印尼派往国外学习商业的留学生,要学成回国至少要等10年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亚洲各国与西方各国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正越来越小,在过去的4年间,西方各国实际人均收入一直在下降,而亚洲的人均收入却增长了4%。英国一名大学新毕业的建筑设计师年收入在33000美元左右,如果他在马来西亚找到一份建筑设计工作,年收入约为25000美元,但是马来西亚的实际生活费用比英国要低25%,而英国国内现有40%的建筑设计人员无事可做。
另外,亚洲区内的人口流动也在一些国家内腾出了一定的就业机会。目前,在印度尼西亚有大约1000多名企业管理人员是马来西亚人,新加坡和菲律宾人更是遍布印尼、香港、台湾等地,而在他们国内的一些企业对技术、管理人才正求贤若渴。
在亚洲的西方人一改过去西方人在亚洲只做公司高级职员的形象,从一般工作到公司经理,所从事工作的范围有了很大变化,不过最集中的还是在中层技术或管理部门。他们中不乏以前从亚洲本土移居西方的人,这种类型的人在找工作时更具竞争力,因为他们既有丰富的技术或管理经验,又有当地文化背景,正好适合当地企业的要求。
亚洲地区繁荣的经济和众多的机会,使许多西方后来者深深地喜爱上这块绿洲。但同东方人初到西方一样,这些到东方来打工的西方人在融入亚洲社会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种种问题。一方面他们要面临着当地就业者的竞争,因而在工作收入的要求上就不得不降低标准;另一方面,由于当地政府移民政策的限制,他们中的一些人只能从事临时工作。
由于这些失业者主要是因为经济不景气而产生的,人们称之为“经济衰退难民”。这股特殊难民的流入,对亚洲地区各国的经济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但是同时也对亚洲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形成了压力,尤其是具有一定生产技术或管理技能的白领工人的增加,对当地的白领从业者提出了挑战,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给当地各国政府提出了新的课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