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全国劳模、优秀企业家陈桂久,带领中国化学工程第三建设公司十年探索开拓,创出了一套适合国情的施工企业管理方法,使企业绩冠群雄。请看——建筑管理的新机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4-08
第2版(经济)
专栏:

  全国劳模、优秀企业家陈桂久,带领中国化学工程第三建设公司十年探索开拓,创出了一套适合国情的施工企业管理方法,使企业绩冠群雄。请看——
建筑管理的新机制
本报记者王彦田
80年代中期,国际施工管理方式进入中国,顿起波澜,形成了“鲁布革冲击”。几年过去,国内施工企业从中所学有限,管理还是老办法。在一片“不好学”的低调中,有一家施工企业却在悄悄改革管理体制,尝试适合国情的新型施工管理机制,这就是化工部中国化学工程第三建设公司。
化三建的当家人陈桂久,驰骋建筑业已30年。他最深的感触是国内施工企业落后的管理体制对生产力的束缚。“施工体制像军队,成建制,土建、安装、机械、电气、管道队伍配套齐全,施工现场上,忙的忙死,闲的闲死。”
1986年,化三建接下了安徽铜陵磷铵工程,陈桂久开始尝试改变旧的成建制上队伍的施工办法。把施工现场的管理层和作业层的责、权、利分开,成立了项目经理部,作为工地的管理机构,工程队按不同专业分开,需要谁上,谁来干,干完就撤。原来几千人的队伍一起蹲点的局面不见了。36个月的施工任务,20个月完成。
一仗告捷。陈桂久开始大刀阔斧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把公司的40个科室精简为18个综合科室,组建了9个项目经理部和35个专业工程队。项目经理部、工程队单独核算,向公司负责。五年过去,化三建的管理新机制在实践中理顺、完善,走向成熟。化三建在铜陵工程后,又中标了辽宁盘天化工程、北京乙烯配套工程,三项工程的建筑安装工作量都在七八亿元,施工现场的管理层人员却在不断减少,铜陵项目经理部200人、盘锦项目经理部83人、北京项目经理部61人。
3月22日,记者到位处北京房山区的化三建工地采访,项目经理贺建国介绍,该工程投资7个亿,工地现在有化三建的16个工程队的1500多工人在施工,到5、6月施工高峰时,将有3000多职工到现场。管理层61个人分设了施工部、经营部、安全质量部、设备材料部、生活部和经理办公室,其中生活部20人,要负责现场全部工人的吃、住;经理办公室10个人,集党、政、工、团、妇、宣传等近10个专业于一体,忙得团团转。
适应灵活机动的一线人员的调动,化三建干部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迎刃而解。过去人多活少,谁领队、谁管事,差别不大;现在活多人紧,公司的原则是,谁行聘谁干。过去施工现场,人多物杂,甚至拉家带口,混饭吃的不少,现在施工队精兵强将上一线,住地实行旅馆化管理,工人到现场只带换洗衣物。各施工队之间独立核算,业务存在竞争,优化劳动组合就成了自觉的改革,工人向“一工多能”发展。现在化三建的多数工人都会两项以上的工艺技术。
人力资源活起来了,企业的能力释放出来了。1986年,化三建8000职工,年建筑安装工作量7000万元,1988年,建安量升到1.5亿元,1993年达到3亿元,1994年的计划目标是4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化三建的水平接近人均4万元,而整个化建系统的平均水平为人均2.2万元。在近年的行业评比的人均利润、税金等15项指标中,化三建全部第一。同是兄弟企业,有的发不出工资,找不到活干,化三建却有8亿元的工程储备,等着他们干。
化三建由施工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陈桂久说:“发达国家的施工企业是经营管理型的,人少、效率高、效益高。我们是施工型的,赚的是劳务钱,人多、效率低、效益低。”这方面,化三建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赢得了为数不多的国家一级工程总承包的企业资格。“过去,我们现场用的本企业工人和外部协作工的比例是十比一,现在已达到二比一左右。”
化三建的管理方法正从实践上升到理论。陈桂久是高级工程师,在施工企业管理理论上也勤恳探索。1991年,他主编出版了《施工项目动态管理》一书;化三建的新型管理运行机制,获得了首届国家级现代化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这是国内建筑企业管理理论的最高荣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