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企业走向市场的强大思想武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4-08
第5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企业走向市场的强大思想武器
中共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委员会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办好社会主义特大型企业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不要固守一成不变的框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不要固守一成不变的框框”。这一重要思想,对于特大型国有企业认识市场和面向市场,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武钢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创办并发展起来的特大型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国家对武钢实行了近乎百分之百的指令性计划。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在国家计划的调控范围之内。在这个背景下,一方面,武钢发扬了艰苦创业的精神,为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作出过重要贡献;另一方面,“皇帝的女儿”的特殊地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过度依赖于国家计划的历史传统,也给今天的武钢面向市场,带来了特殊困难。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武钢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在这个历史性的变革中,我们有很多的不适应,其中至关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上的不适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计划经济的思想樊笼,是企业认识市场、走向市场,全面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重要前提。
武钢15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说明:企业发展的历程,就是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的历程。思想解放的程度、观念转变的快慢,直接制约着改革的进程和开放的深度。每一次的思想大解放,都带来了企业的大发展。尤其是近两年来,我们党委一班人在学习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中,十分注重联系实际,带头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公司党委提出,面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企业必须迎接“三大考验”,转变“六大观念”。三大考验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国家指令性计划减少后,企业面临通过市场自行筹集物资、资金等生产要素和销售产品的考验;全方位开放与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恢复之后,企业面临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考验;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面临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考验。这三大考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来自市场的考验。转变“六大观念”是指:从产品经济的传统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突破封闭、半封闭的状态,树立对内对外开放的观念;破除消极的“等靠要”思想,树立敢“闯”、敢“冒”,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的观念;从“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办社会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树立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大协作的观念;从“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计划经济观念中转变过来,充分运用国内外资金,树立“小本钱办大事”的观念;从墨守成规、安于现状,怕担风险、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奋斗不止、勇攀高峰的观念。
二、“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邓小平同志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邓小平同志的改革思想,对于武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很强的针对性。回顾15年来的实际,武钢的每一步发展和变化,都是围绕着深化改革,进行大胆探索和试验的结果。改革是企业活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从1984年起,作为中心环节的企业改革,就开始受到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尤其是其中的特大型企业,具有特殊的作用和特殊的困难,其改革的步伐远没有其它企业那样轻松。在这个特定的背景下,我们领导成员清醒地认识到,墨守成规不叫改革;小修小补不是真正的改革;靠政策、靠条件是一种被动的改革;一切按行政命令来,不联系实际创新,是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维方式搞改革。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那样:“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我们没有被动地等待时机,而是积极主动地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积极主动地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回过头来看,我们在改革中始终十分注意正确处理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自身发展改革与服务全局的关系。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国有企业一方面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完成财税上缴任务,以支持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全局;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要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又必须通过改革来增强自身的产出能力和经营活力。我们没有把这两个方面对立起来,而是自觉地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努力,武钢圆满地完成了国家指令性计划任务,兑现率长期高达100%;实现利税由1978年的3.6亿元增长到1993年的31.78亿元,其中上交利税,年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是正确处理适应大环境与创造小气候的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企业发展的大环境。15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企业改革的政策措施,总的趋势是减少乃至取消指令性计划,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我们自觉地适应了这个变化,并努力营造了一个有利于企业走向市场的小气候。首先,我们将公司内部能够独立进入市场的部门,率先推向市场;其次是对主体厂的中间生产过程按市场价格进行核算;第三是对部分管理人员,进行公开招考,运用市场来配置人力资源。多年来,我们还富有成效地进行了劳动、人事、工资制度改革,比较成功地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生产要素重组,成立了当时全国最大的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的武汉钢电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的试点。通过这些改革,在公司内外形成了市场氛围和竞争态势。
三是正确处理推进改革与保持稳定的关系。邓小平同志在强调改革与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社会和政治的稳定,多次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在联系实际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党委一班人深刻地认识到,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在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点上,必须正确处理好推进改革与保持稳定的关系。武钢既是个企业,又是一个功能齐全的小社会,在推进改革的实践中,保持稳定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比如,武钢现在的这个大而全、小社会的格局,是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对此,我们既不能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通过裁员,把大量工人推向社会的办法来改革,又不能等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来后再改革,而是从武钢的实际出发,对现有人力、设备、技术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和配置,通过发展生产、发展多种经营的办法来改革。在实践中,我们感受到,判断改革是否影响稳定,主要看所出台的改革措施是否超出了社会承受能力。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职工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不仅有利于稳定,而且有助于改革。10多年来,我们每出台一项改革措施,都认真地进行过调查研究,充分考虑了现有承受能力,并从宣传教育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入手,不断地提高企业和职工对改革的承受能力。
三、“发展才是硬道理”,“只要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可以“搞快点”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抓住时机,发展自己”,“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话,虽然是就全局讲的,但也非常符合我们的实际,如果几年没有新的发展,或者发展不快,企业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处于被动地位。
抓住时机,加快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这个思路既要符合企业的实际,又有利于企业面向市场和适应市场。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我们不断调整和拓展思路,使企业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我们所确定的发展思路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走质量效益型的道路,规模效益与质量效益一起要。产品在市场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在质量;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根基是效益。武钢于50年代建厂、60年代形成规模,70年代引进一米七轧机系统。进入80年代以来,武钢面临两个方面不适应和两个方面的发展机遇。一是现有技术素质不适应,面临消化先进技术和产品上档次的机遇;二是生产能力不协调,面临生产能力配套与规模扩充的机遇。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武钢消化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提高企业技术素质和产品质量寄予希望,这是我们最初选择质量效益型道路的动因。80年代以来,我们围绕设计能力的实际,围绕产品技术指标的实际,一手抓扩充规模,形成综合生产能力,以充分发挥一米七轧机优势;一手抓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技术进步机制,以提高产品的质量标准。以技术进步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效益型道路,以充分发挥先进技术优势为主要内容的生产能力的配套,大幅度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当前,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这是武钢面临的又一千载难逢的新机遇。我们决心继续沿着质量效益型道路走下去,以“双七百”改造扩建为基础,在本世纪末实现年产千万吨钢的发展目标。
二是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实现风险承受能力和经济效益水平两个提高。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首先是提高主体生产效率的需要。武钢在50年代建厂时,我国工业基础很差,社会化协作的条件不具备,加上厂址又远离市区,不得不搞大而全,不得不走企业办社会的道路。现在12万人都吃“钢铁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效率低。日本新日铁君津制铁所人均产钢达500吨,武钢人均产钢只有40吨。如果将直接从事钢铁生产及管理服务的人数控制在4—4.5万人左右,武钢人均产钢水平就可以达到200吨左右。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也是提高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的需要。武钢的不少产品,如冷轧板、船板、硅钢片等,在国内市场是俏销产品,每逢基建工程大上马时,其它产品也供不应求。企业全面进入市场之后,尤其是“复关”之后,国际国内市场的周期性波动,势必给产品单一的特大型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在实行一业为主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营,以承受和化解市场风险。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水平。“精干主体”之后,主体生产部分的效益水平可以提高四到五倍;“分离辅助”之后,通过发展相关企业或第三产业,不仅可以消化大批富余劳动力,而且可以大幅度地增加经济效益。我们提出,到本世纪末,多种经营收入要占到总收入的20%以上,从现在开始,多种经营收入的比重每年要提高2%以上。
三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国内国际市场双向开拓。我们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本做法是抓住海外工程项目这个龙头,带动武钢技术、材料、设备、劳务的输出,广泛开展国际钢铁行业的经济技术合作,形成对外经济贸易的多元化格局,实现多角化和跨国经营,争取更大的综合效益,使武钢在本世纪末实现年产千万吨钢的生产规模的同时,综合实力进入全球500强之列。
四是实行集团化经营。1992年11月,国家正式批准组建武钢集团。武钢实行集团化经营后,不仅经济技术实力更加雄厚,而且集团成员间的优势互补,还形成了较强的系列功能。现在的武钢集团,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在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产品结构方面,将成为我国产品系列化程度最高的板材开发生产基地,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二是在工程开发、加快钢铁工业技术改造方面,武钢集团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配套服务,既可增强自身的扩建改造能力,还可在国内外承揽冶金建设工程,扩大经营领域;三是通过钢铁产品生产链条的延伸,可以促进分工与协作,发展一批专业化的生产企业,用深加工的方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品种范围。
上述“四位一体”的发展思路,是一条“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形成企业集团”的思路,按照这个思路,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尽可能搞快点”,“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