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心中憧憬化彩虹——记高级建筑师杨春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4-08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心中憧憬化彩虹
——记高级建筑师杨春风
南瑶
我国现代名建筑家卢毓骏先生曾在他所著的《中国建筑史》里,写了这样一段话:“中国之建筑,乃色彩之建筑也。若从中国建筑中除去其色彩,则所存者,等于死灰矣。中国建筑内外全体皆以色处理而不留一寸之隙。”
只要仔细观察庙宇与宫殿的彩画,便会发现我们的先人其色彩感是怎样的强烈而优美,这不能不令现代人感到吃惊与惭愧。
然而,当现代人在精心营造着自己的安乐窝的时候,似乎已无暇顾及这个缺乏色彩的城市带给他的潜在影响。而这一点,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师杨春风却在12年前就注意到了。
1982年的一天,骑车跑在二环路上的杨春风细心地发现,新盖起没几年的建筑,楼表层饰面脱落,楼群用色贫乏,除了灰色就是灰色,现代建筑没能显示出继承和发展具有历史悠久的古都建筑文化的深厚内涵。杨春风陷入了沉思。1983年,刚从北京市纺织科学研究所调到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杨春风开始筹备进行建筑环境色彩专题研究。然而,由于种种因素,该项专题的正式研究整整向后推迟了8年!而国际上开始有组织地进行建筑环境色彩研究恰恰是在1982年。
建筑环境色彩的研究是80年代以来国际上新兴的研究课题,在我国学术研究领域中还是一片空白。敏感的杨春风当时虽然并不了解国际上的情况,但她却执著于自己的发现,并孜孜不倦地向着心中那道彩虹探索开去。
1987年,杨春风的第一篇关于建筑色彩研究的论文——《中国建筑彩画艺术》刚一跨入国际学术研究领域,就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青睐。15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教授纷纷来信,询问她的研究情况,而杨春风也成为我国第一个被吸收到国际环境色彩研究学组的成员。
到目前为止,杨春风已在国内发表论文13篇,参加了5次国际学术会议,发表8篇国际论文。去年,在匈牙利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环境色彩研究会”上,同时发表了她的3篇论文:《灰沉沉”、“金灿灿”——北京古城建筑色彩的魅力》、《中国西藏建筑环境色彩研究》、《中国侗族建筑环境色彩研究》。这3篇论文都被选为大会宣读论文,杨春风也被列为高层次的“圆桌会议”成员之一。这意味着,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已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虽是从事科研工作,杨春风身上却有不少艺术家的特质:聪慧、有灵气、富于感情。读她的论文,并不呆板枯燥,字里行间透出对事业深深的爱。而对单士元专家、张镈、张开济、赵冬日等建筑大师、高履泰教授给予她的鼓励和帮助,杨春风每每流露出挚诚的学子情怀。她说,她不能忘了他们,还有考察路上所有给过她支持和帮助的各族同胞,她的每一篇论文背后,都浸着他们的汗水和智慧!
杨春风给我讲了一件考察途中的小事:我在西藏考察的日子里,藏族朋友给了我很多帮助。布达拉宫维修队主任组织藏族画工帮助我涂制了建筑用色标样;大昭寺维修队主任次仁群旦不仅组织画工帮我涂制维修时用的色彩标样,还组织画工绘制藏式彩画,组织人实测大昭寺前广场的进深尺度,为了不影响我总结工作,他们从遥远的西藏用快件专递寄到北京,当我打开信袋时,大昭寺浓浓的酥油香在我办公室里飘溢,当时我十分感慨,藏族朋友的情谊已永远铭记在我心中了……她动情地说:“我在海南岛的深山老林里寻找船形屋,在新疆戈壁滩的绿舟中考察民族民居和清真寺,在翻越几十道山梁的哈纳斯考察木屋和寺庙,以及到西藏考察寺庙和民居的时候,如果没有当地民委、地方干部、民族干部群众的帮助,我将寸步难行。这些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是各族人民团结、友谊的结晶……”
几年来,杨春风的足迹遍及祖国10个省区72个县市,其中包括少数民族5省区的57个县市,拍摄照片3000余幅,历经千辛万苦,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正是通过对这些富于感性、感情的第一手材料进行考察调研,应用计算机进行分析、测算,与建筑用色、环境用色进行整体的分析,才使中国环境色彩的研究取得了创见性的成果,走向世界。
近十几年来,我国建筑创作中对于民族形式的要求日益强烈,人们曾经从建筑外形上做出过很多成功的探讨,如“大屋顶”、“小亭子”等。如何在建筑色彩方面反映一定的民族风格,如何创造性地利用传统的建筑色彩艺术来为现代建筑服务,从而为现代城市增色,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方向。
杨春风的研究还在继续,我们盼望它产生更大的现实意义,也祝愿我们的城市早日升起绚丽的彩虹。(附图片)
杨春风(图中)在哈萨克毡房里与哈族青年在一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