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怀念溥杰先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4-10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怀念溥杰先生
予舒
去年5月,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想拜访几位在京的老人。首先到了老舍夫人胡絜青老人家里,谈了良久,我表示告辞想再去溥杰老人家,这时絜青老人,摆一摆手,说:“您别去了,他现在身体很不好。”
告别絜青老人,悻悻而归。回到下榻处,我无精打采,躺在床上,枕着双手,看着没有任何景致的天花板,回想起接触溥老的往事,陷入深深地回忆之中。那是1987年10月初的一天,因我正在主持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的一个文物展览,接待了许多中央领导和各界人士。这时,我发现一位50多岁的先生,正在那里细心地观看有关清代的几件文物和照片,当我上前接待时,那位先生说:“您何不去找溥杰来看看,他对文物很感兴趣,尤其是对清代文物更感兴趣。”我说:“不认识啊”,那位先生说:“我们是亲戚,我给请”,我说:“那太好了,太谢谢您了。”临行,他还留下了溥杰先生的详细住址和电话。
经过爱新觉罗家族朋友的介绍,我认识了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先生,曾先后多次前往拜访。
溥老家住在距紫禁城不远的地方,据介绍是自家领地。两层院子,中间竖向分割。外院是个南北向大空场。从西北角门进入外院,再经西向角门进入里院,就是他的住所。正面是卧室和书房,相对的是先生的客厅。两座老式平房中间,是个长方形花园,京都柿树,日本薄荷,为溥老生息环境,平添了些许大自然情趣。
客厅东西狭长,一圈沙发,装饰着厚实的面罩,正面长沙发上苫着虎皮纹沙发罩,坐上去舒适柔软。墙角、空地摆放着许多条幅、挂屏和古董,日本国布制仕女及玩具颇多。行走在地毯上或者坐在沙发上,令人不胜温馨。南侧窗台上,一位妇女的半身像,镶嵌在深色镜框里,这不是溥老的夫人嵯峨浩吗?顿时,我想起关于王妃爱新觉罗·浩的那本书。溥老在1960年获得特赦,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第二年5月,他的妻子嵯峨浩,二女儿嫮生,岳母嵯峨尚子、妻妹町田干子等,取道香港来北京与溥杰团聚时,那种撕心裂肺,得到重合时的真挚感情,惊心动魄,后来长女在日本不幸夭折,次女在日本国成家,而浩在前几年病逝。这些对他心灵的创伤,不亚于清王朝的羞辱,生息孤独,心情一直沉重。所以,在浩的遗像前,我不能驻足良久,怕引起老人家的神伤。
那一次,我们寒暄之后,便递过请柬,恭请他驾临赤峰文物展览。老人家说:“好,我看看有没有安排活动?”说毕,只见他一路小跑,经过花园,到了正房书室,又是一路小跑,返回客厅,没等站稳,就以近乎报告的情态,说:“9号我没有安排活动,可以参观”。老人身上遗存下来的日本军人似的风度,令我暗自失笑。我想到溥老毕业于日本国士官学校,军人出身,难怪在他82岁高龄的当时,还是那样利落干练。我笑着说:“溥老,是8号,不是9号”,溥老陡然失声,不无歉意地说:“啊!我记错了”,又是往返一路小跑,回来说:“8号也行,没有安排活动”。
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受到的教育和影响,是多么深刻呵!溥老言谈举止,神情风度,俨然是个现役军人哩!
溥老清瘦矮小,典型的学者三角形的脸上,架着一幅黄色塑料镜框的老花镜,衣着平淡,性格谦恭。
溥老,今年已经是87岁高龄了。大赦之后,一直从事文史研究工作,身系人大常委会民族委员会副主任之职。身体康泰,精神矍铄。日本国明仁天皇访问中国,他还饶有兴致的谈了一段同明仁的交往,祝愿两国人民都要“向前看”。
溥老酷爱书画,当年溥仪曾不断“赏”赐他书画和古玩珍品,如宋版、明版书籍和画卷;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墨迹,《二谢帖》,怀素、欧阳询、宋高宗、宋徽宗、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人的真迹等,后来大部分散失。可望藏家有眼,真迹归宿华夏,以励后人。
观赏溥老书法,令人赏心悦目。仿佛在炎炎夏日,饮得一杯甘露,吹来一缕清风。运笔功力深厚,章法严谨舒展,结体端丽清秀,点画飘逸精妙。想来,深受宋徽宗赵佶《瘦金书》之影响,意度天成,颇得其风神,但又不雷同,在当代书林,已公认铸成一家风范。京、津、沪、沈各地,多有其墨迹。近年,在北京王府井后身新竖起的仿古式大厦——“台湾饭店”,也高悬着他的题匾,驻足观赏,玩味无穷。
倾慕老人运笔神意,冒昧索书,他欣然应允,立时,为我们写了好多字。其中,给我写下的一个条幅,乃杜甫诗一绝: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品味之,功韵内在,气脉贯穿。欣慰之下,送到《荣宝斋》装裱之后,标榜堂前,当即挂价8000,轰然中,自觉不胜荣幸,当成为传世墨宝。
现在想来,那是时代和命运,把溥杰先生推进了清朝皇族的家庭。根据溥老的聪颖和天资,如果没有那个环境,很可能成为某一方面学问的专门家。
我曾热切期望溥老,能够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幸运儿,早日康复,晚年幸福,用自己隽永的文字,品味和颂扬这个美好的时代。
呜呼!我的期望未能实现,溥老仙逝,留给晚生不尽的思念,我又能何所作为呢……(附图片)
1992年10月,溥杰先生在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
本报记者王东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