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暮投石壕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2-07
第8版(副刊)
专栏:

  暮投石壕村
焦述
夕阳的光辉还在西部天际间熊熊地燃烧,绵延的远山已伸出有力的臂膀,去拥抱悄然坠下的漂亮的太阳。飞金流银的斑斓图画散发出一种强烈的诱惑,使那粗犷的乡野一步步走入朦胧扑朔。
此刻,我耳畔萦绕着诗圣那“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绝唱,梦一般地踏上这个古老的石壕村。是来寻觅诗人的足迹?是想目睹老翁逾过的墙头?是欲结识老妇留下的后裔?还是……
偏僻寂寞的小村,静静地躺在中原陕县东侧的山峦之中。这里山势四围,东有崤陵,西有函谷,南跨陕原依干山,北逾黄河至中条山。许久以来,这里即联接中州与陕西的交通要道,是两个古都洛阳与西安之间往返的必由之路。当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60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力,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这时,杜甫正由洛阳西行,赶回华州任所,途经石壕村时,就其所见所闻,写下了这首《石壕吏》……
小村北依黄土高坡的丘陵,南邻沟壑深涧,凸凹的地势使中间形成一条天然小街,小街两侧建起朴素的房舍、方正的院落,靠高地一边建有窑洞,窑洞多用砖拱起,窑洞两侧有砖墙瓦顶的房屋,这些房屋多是用砖拱起的屋顶,也许,是为了节省木材吧,省去了栋梁、柱子和椽子之类。在村民指点下,我信步走进村长家门,门口挂着陕县人民政府赠给小村的“富国富民”横匾。村长不在家,村长的老母亲迎出来,告诉我,儿子去新乡的七里营参观了,大约明日归来。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有着山里人的忠厚和质朴,她依次打开了院中的五个屋门,邀请我进去看看,我却无心浏览屋子的摆设,只注意到院子里有了自来水龙头……
走出村长的院子,漫行不远,便见依着丘陵一侧的大门前挂有“石壕村小学”的木牌,学校门口立起一块一人高的石碑,上面刻着“办学功德永垂青史,培养人才千秋大业”的大字,落款是“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听村头一位老者说,这学校是靠集资办起来的,如今有学生300多名。
我随便问起麦收的情况,他说,今年麦子不好,遇上了大旱,可是,农民的心不慌不跳,为什么呢?因为家家都有存粮,前几年风调雨顺时,我们这村一般的农户一年收麦就有2500公斤上下,要是在地没分之前(实行联产责任制之前)遇上这旱灾,那可怕死了,那时候即使没有灾情,一个生产队才打1500公斤小麦,还没现在一家一户收得多,一个人头才分五六十斤麦子,咋个够吃哩!
我还听说,近年来这里出现不少村办企业,专业户、联合体日益增多,特别是煤矿、石墨厂、着色厂等发展得很快。
据考古学家在这一带地区发现的古文化遗址(旧石器时代的石器),证明5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又在这个地域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而散布在附近的汉代古槐、观音堂钟鼓楼、包骨塔、冯玉祥将军碑和烈士纪念碑等,与唐代石壕村相互辉映,闪烁出晶莹璀璨的文化之光。是的,经过了漫长艰难的跋涉,步入人类文明的世纪,一切都该呈现出一番新的生活境界。
夜,真静,偶然有行人的脚步声,拖拉机的嘟嘟声,汽车的喇叭声,运煤火车的冲天长鸣……它们时隐时现,错落有致地调节着石壕村之夜的旋律,使之呈现出特有的韵味。
愿石壕村的夜晚永远静悄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