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党支部建设最重要——浙江省农村开展集中思想教育调查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4-14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党支部建设最重要
——浙江省农村开展集中思想教育调查之三
本报记者徐如俊赵相如袁亚平
1991年,江泽民总书记到浙江考察。连续10年工农业生产总产值居浙江省首位的绍兴县,提出了建设“千万利、吨粮田、园林村、小康户、文明人、好支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县委书记纪根立汇报到这里时,总书记当即插话说:好支部最重要。
在绍兴县采访时,纪根立告诉我们,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关键在于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农村党组织的建设,是解决新时期农村问题、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我们来到绍兴县树立的14个新农村示范村之一的马鞍镇市桥村时,欣喜地看到:村里投资1500万元兴建的100幢村民小别墅,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大道两旁,每幢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已全部卖给本村农民。村党总支书记李柏松告诉我们,到1998年,让全村家家户户都住上按规划设计的小别墅。现在,这个村已拥有一座电影院和一座设施比较齐全的文化中心等。李柏松说,市桥村过去单一种粮食,有不少农民的生活是靠救济的。改革开放以来,村里逐步形成了建材、五金、纺织印染3个行业、12家企业。去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集体积累45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000多元。“在这几年的集中思想教育过程中,我们每次都是先从支部抓起、从党员抓起。党员干部都在生产一线的重要岗位上,他们的思想统一了,村里的事情就好办。”李柏松还说:“我们经常进行对比,拿新社会和旧社会比,拿现在和过去比,拿我们村和其他村比。用对比的方法教育,比较有说服力。因此,我们在抓发展、抓共同致富的同时,抓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村民村风也在不断进步,村里已好几年不发生打架斗殴、聚众赌博的事件了。”
在“浙北织机第一村”的长兴县夹浦镇丁家渚村采访,一路上只听得家家都有织机响。现任村党支部书记丁小良,前几年从事丝绸经营,他在杭州已买好了一大套住宅,准备在城里长期住下去。当村里的党员选举他担任党支部书记时,他放弃了自己经营多年的生意,毅然回到了家乡,带领大家一起致富。他首先从自己的经营资金中拿出7万元,又筹资5万元,在太湖边打了一口深井,通上了管道,让村里人喝上了清洁的自来水。接着,他带领党支部一班人,在村里推行企业化管理,成立了农工贸实业公司。村里集资115万元,兴建了一座轻纺农贸综合市场。他们还计划投资400万元,筹建太湖印染厂,以形成丝绸加工、成品、交易一条龙。
余杭县乔司镇泥桥村党支部书记杭妙海,原来在镇工业办公室工作,1992年4月回到村里担任党支部书记,一年多时间带领村里人办起了6家企业。当时,村里仅有一家丝绸厂,亏损达55万元。他跑镇里、县里和省里,终于找到了合作方,建起了一座投资2200万元、占地21亩的宏昌铝业型材联营公司。当年投产收益,去年产值就达2100万元。此外,村里接连又办了中外合资的服装公司、钢铁联营公司等5家企业。在抓好工业的同时,村里又集中主要精力抓“一优两高”农业的生产。村里同杭州四季青公司联系,帮助农民推销蔬菜,去年这一项就收入十几万元。村里有一条1700米长的自然河,28年没有疏浚过,因地势越来越高,蓄不住水,影响农田灌溉。去年,村里投资10多万元,疏浚了河道,修建了水闸,解决了农田的用水问题。泥桥村一年大变,村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威信越来越高,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指标都达到了上级规定的要求,去年被余杭县命名为“文明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