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让千家万户吃上“放心肉”——关于对屠宰业加强法制管理的评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4-15
第2版(经济)
专栏:

  让千家万户吃上“放心肉”
——关于对屠宰业加强法制管理的评述
本报记者朱剑红
当家庭主妇们提着菜篮子采购时,你们有没有想过,咱们千家万户饭桌上的当家肉——猪肉,是不是让人吃着放心的肉呢?
实际情况不容乐观!近两年来,技术监督部门抽查的结果表明,许多地方的猪肉市场合格率不到50%。市场上卖病死畜禽肉、注水肉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专收病死畜禽后当好肉出售的“专业户”。
肉品卫生质量下降已经对人民健康造成了危害。卫生部公布的1992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起数中,肉与肉制品导致的中毒居首位。去年结束的首次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结果也表明,食物源性寄生虫病及包虫病等流行范围和波及人群呈扩大之势。
怎样才能让千家万户吃上放心肉呢?
肉是我国城市大多数居民第一副食品,但是,它又常常带染细菌、病毒、寄生虫以及农药、兽药、有害生物毒素等,如果不把好检验关,人吃了,轻则致病,重则致死。鉴于这种商品的特殊性,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对屠宰行业实行严格的法制管理,用法律明文规定:屠宰场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经过政府部门批准方能注册经营,任何人都不许在屠宰场以外屠宰商品牲畜。同时,对屠宰场所的环境卫生、污水处理也有严格要求。
我国从50年代起就有规定,对于商品性的食用畜禽,在收购、运输、存养、屠宰前要进行检疫,屠宰后必须按规定要求对肉体、内脏、头蹄等进行逐部位检验,综合判断,合格的才能上市。40多年来,全国共投资120多亿元,建立了近2000个大中型肉联厂和数以万计的合乎卫生要求的屠宰场,一部分肉联厂经过技术改造,已经达到了出口注册厂的标准。
1985年我国肉品放开经营后,肉品市场繁荣起来,老百姓不必再排长队去买冻猪肉了。但与此同时,卫生检验和屠宰管理措施未能相应跟上。许多屠宰场所卫生状况很糟。由于大量个体户私宰上市,病死肉、吹气打气肉、灌水肉和严重污染的肉大量涌进市场。据有关单位调查,灌水肉占上市猪肉的比例,江门市为20%,长春市为50%,南宁市为30%。灌水肉不仅仅造成缺斤短两,更严重的是水质不卫生而危害消费者的健康。由于个体户的低成本竞争,迫使许多设备良好的肉联厂停产,许多肉制品加工厂因为得不到安全可靠的原料而影响生产。据统计,目前全国大中型肉联厂的实际年屠宰量只有4000万到5000万头,只有年屠宰能力的1/3强,不足全国实际屠宰量的1/3。
有关专家呼吁,为了让千家万户吃上“放心肉”,当务之急是制止私宰上市,同时尽快制定有关屠宰的法规,加强对屠宰场所的管理。在正式法规出台之前,应切实施行“定点屠宰、集中检验、统一纳税、分散经营”的管理办法。要明确规定,“点”必须定在具备一定条件并经县级以上政府审批注册的屠宰厂、肉联厂;“集中检验”必须在屠宰现场按照国家规定由符合规定要求的检验人员执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