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高平互助组的几种形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7-08-16
第2版()
专栏:

  高平互助组的几种形式
高平县地少人多,平均一个人二亩半地,农业收入不够维持生活,剩余劳力是很多的。副业和手工业很发达,全年收入总额要超过农业,甚至大过几倍。各种技术工人很多,抗战前该县有三万工人,占全县廿八万人口的九分之一弱。就在这种情况下面,翻身农民适应当地条件,组织了各种形式的互助组:
一、时工时农的互助组:五区很多村子差不多男人都会打钉子下煤窑,这种收入大过农业数倍,但是农民还有少许土地,为了工农兼顾,自动组织起来。某村互助七人,组成一个钉炉,共用一个火炉,雇一个人拉风箱,各人用各人的铁打个人的钉子,农忙了大家又在一起上地互助,计工还工,地里活作完再打钉子。
二、工农业分工合作的互助组:三甲申进喜互助组由六家共九个人(全劳力六个,半劳力三个)组成,在今年正月间,他们集中了十六石小米,开办了一个货炉,请了一个经理一个会计两个技术工人,他们的互助组中有六个人有技术也参加了货炉工作,每人每天可赚五升米的工资。同时他们利用货炉早上或晚上的不作工时间(用火时早上不作工,做模型时下午不做工),即与互助的人一起下地做活。他们一天分十分,一天工资四升米,两个牲口连一个人作一晌地二斗半米,实行工票记工算帐。另外一方面货炉有什么工作,只要在农闲时,他们也尽可能叫他们本互助组的人去作,他们开办到割麦时,每股(一石粮食)分了四十两货,一两货可卖到七百元。
这样结合的好处是,工农合作,劳资合作,农民有足够的地种,工人也安心工作,且闲时还可上地工作,双方生产,情绪很高,没有闲时。农民还可得到较高而现成的工资。
三、农副业经常结合的办法:例如赵庄王道士互助组五个人,集中了几石粮食,他们每天不歇晌,就利用这个时间轮流推磨罗粉,然后再轮流出去换粉,他们一天可以推三斗到五斗粮食的粉,推一斗粮食赚一斤粉面,剩下的渣还可以喂猪。又例如丁璧韩九锁的互助组共五个人,其中有四个人每人集中了高粱和米一石八斗,又两千五百元算作一股,有一个人磨粉时他管罗粉,他出了一半股,人工顶半股,合起来五个人每人顶一股,其中有四家每家都有与其他人合伙的牛,有一家有一个驴,每天只用驴拉一清早磨,然后各家以牛还工,一个牛工顶三个清早的驴工。
这样结合的好处是:(一)充分的利用了农闲时间,有的把歇晌时间也劳动起来。(二)除赚到红利外,并可喂猪积肥,增加农业产量。
四、农业与运销分工合作的办法:郭庄韩松根、陈村原九保、口则赵东成的互助组即是如此,他们都是几个人结合起来,集中些资本、挑选一、二个做运销有经验的人,去搞运销工作,出去吃饭盘费归大家,然后以一工顶一工,在家里的人把他的地种上,在农闲时,有时大家集体的去搞,如韩松根的互助组到河阳杜村去扛粮食,回来很赚钱。
这样结合的好处是:(一)可以利用农闲时间无剩余劳力。(二)并可吸收半劳力参加劳动,全劳力去搞运销生产。它的不好处是:(一)搞不好就要赔钱。(二)有时候闲起来找不到赚钱的运销生产。
五、包工办法:有些小手工业者家里地不多,维持不住生活,但是出去生产地又无人做了,这样就把地包给了别人或互助组,每亩地他出几斗粮食的代价,别人或互助组即负责给他耕种田地,这样的好处一方面使地不够种的人地够种了,另一方面使一些小手工业者出去之后能赚到更多的工资,双方都有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