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腾飞的翅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4-19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腾飞的翅膀
本报记者吴兢
摆在我面前的,是一块叫“泡沫铜”的东西。据说,它是新研制出的催化或做电极的好材料。这块“泡沫铜”的主人、毕业刚一年多的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青年科研人员罗远辉这样说:“没有‘青年科研基金’,便没有我的‘泡沫铜’。”
在有色金属研究院,一大批青年科研人员都是“青年科研基金”的受益者。
“青年科研基金”自从1989年设立以来,每年都有20万元左右的基金被分送到像罗远辉这样最需要科研经费的青年人手中,为他们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帮助他们飞越座座科学高峰。
有色金属研究院共有2200名职工。其中,青年科研人员860多人,占40%。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仅28岁。这些人才,正是有色金属研究院未来的希望。
为了让青年科研人员早日挑大梁,有色金属研究院从1989年以来,每年均从院科研经费中拨出10%,专项设定为“青年科研基金”,专为35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提供科研经费,让他们有机会独立承担科研项目。
“青年科研基金”的发送,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先由35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自行申请;再由院学术权威机构组成评委会,由申请人进行答辩;通过答辩的,便取得基金的发送资格。
在此过程中,最精彩的是庄严而激烈的“申请基金答辩会”。担任评委的是各学科领域中的青年专家、骨干。各申请人则“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对自己的科研项目的可行性和前景作最充分的论述。“青年科研基金”带给了青年展示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在公平的竞争中加快成长的步伐。
从最开始申请人尚不足10名,到1992年的39名,1993年的56名,申请“青年科研基金”的科研人员逐年增多。越来越多的青年科研人员坚定了自己献身科学的决心,越来越多的青年科研人员在锻炼中走向独立和成熟。
虽然基金并不充裕,但却力保每一份都用在“刀刃”上。有色金属研究院的青年学术分会和团委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最佳使用基金,他们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做每一位青年科研人员的朋友,为他们创造公平的机会。
去年,“青年科研基金”发放了19万余元,支持了16个科研项目,涉及采矿、材料、电子、测试等诸多方面,80%获得了成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