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人才工程”在北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4-19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人才工程”在北大
郦辛黎明
在北京大学,最不缺的就是——人才!仅教授就有730名,博士生导师340名,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0名。
这在中外闻名的著名学府太正常不过了。却也让人担心,年轻的一辈得等到何时才能在人才堆中有“出头之日”?
记者带着这个问题在燕园走访一圈,却发现北大不愧其声名和资历,早已将这个问题的解决措施实施了——这就是以“跨世纪学术骨干培养工程”为龙头的一系列“人才工程”。
31岁的光电子学家刘忠范,去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而他只是近5年来北大破格晋升的中青年教师中的1/200。
此外,33岁的陈章良和36岁的申丹,也成了新增的博士生导师。
北大设立200多万元的“君安——北大科学家奖”,给予在校的中科院院士和文科著名学者每月1000元的奖励,博士生导师每月500元的奖励。还有分别是100万元的“21世纪人才奖励基金”和“跨世纪中青年优秀人才培养基金”,用以资助中青年优秀人才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出版论文、专著,购置小型仪器设备及津贴。
早在1992年年初,北大就出台实施造就年轻教师的8项措施,如实行学术津贴、博士学位津贴、青年科研基金、出版基金、学术休假等。
目前,北大还建成6栋博士后公寓,使在校博士后全部住上两室一厅的新居。
事业上“有用武之地”,生活上“无后顾之忧”,北大可以说是人才的理想的家。这得归功于北大上上下下对人才的重视、培养及开发意识。最近,学校还专门成立了选拔、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的领导机构,制定选拔标准,并设立人才开发办公室,具体负责人才的发现、引进、选拔、培养、使用等工作。
不拘一格选人才,北大“纳贤”有多种渠道。一是从本校教师中发现、选拔、培养年轻学术带头人;二是从本校毕业的博士和博士后人员中选拔一批出类拔萃的人才;三是从国内各相关学科中选聘社会公认的学术带头人;四是从国外招聘具有真才实学和发展前途的出国留学人员。
是金子就会发光,是人才就会得到人才的待遇——难怪近几年先后有60位海外博士回北大任教,眼下还有一批留学人员正与北大积极联系,希望到此一展才华。(北京青年报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