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食物需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2-08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编者按:保护生物多样性,近年已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熟悉。大家要求进一步了解为什么生物物种及其基因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价值。
当前,由于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不适当地引进外来物种,人类正处于生物多样性急剧削减时期。为了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保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我国政府积极参加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起草工作,并于1992年6月由李鹏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在里约热内卢签署了这个公约,并于同年底经人大常委会批准。
《公约》是一个国际社会共同制定的法律文书,是人类为保护生物多样性采取共同行动的纲领。该公约已于去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本报在这个《公约》生效一个多月的今天,向读者介绍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知识,希望人们更加热爱我们这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更加珍惜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物资源。同时,也希望人们在加深认识生物多样的基础上,寻找到科学开发利用的新方位。
本版各篇文章是根据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工作小组研究讨论会的发言编写的。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李振声、钱迎倩、汪松、陈灵芝、王献溥、吴燕如、洪德元、傅立国、门大鹏、庄剑云、周培瑾、施立明、胡志昂、李典谟、韩存志、王晨等50位专家。在稿件编辑过程中得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新时、林业部科技委副主任董智勇、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汪松的帮助。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食物需求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对于提供人类生存所需的基本食物至关重要。
在8万多种陆生植物中,仅有约150余种由人工大面积种植。人类食物的90%源自20个物种,营养的75%来自小麦、稻米、玉米、马铃薯、大麦、甘薯和木薯7个物种,其中前3种又占70%以上。为人类提供动物蛋白质的家畜种类占野生动物比例之小更是不言而喻了。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迫切需要高产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而高产品种常因遗传物质基础狭窄易受病虫危害,这就需要利用具有较强抗病虫害能力的品种和野生祖型与之杂交,以提高它们的抗病虫害能力。10年前,美国从我国搞去一个长有密密白毛的野生大豆与美国当地的一个品种杂交,培育出能够在较贫瘠、干旱的土地上推广的新品种,扩大了种植面积,使美国大豆产量一跃超过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同样,家畜品种的改良,也离不开各种野生祖型或品种的遗传物质。
我国是世界三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有大量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例如,大豆、水稻、大麦、茶叶……仅西双版纳就有100多种栽培植物的近缘野生种。80年代初,中国农科院与有关科研单位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进行野生大豆资源考察,收集植株标本4000多株,发现了高蛋白、抗病性强、丰产的新类型;对西藏作物品种资源进行考察,收集到30多种作物的品种资源14780多份,采集病、虫、草害标本1万多份、经济鸟兽标本150多份,并发现了一批新的种质。
古老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良、独特的家养动物品种。特别是横断山区和喜马拉雅山东缘,由于高山、峡谷、交通不便,保留了不少耐粗放饲养管理、抗逆性强的家畜。据初步统计,全国各种家畜地方品种200多个,其中猪有100多种左右。我国家养动物的遗传多样性是世界动物遗传资源宝库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0年前,罗马帝国就引进我国猪种育成罗马猪;18世纪英国引进我国华南猪改良育成大约克夏、巴克夏猪;美国在上世纪引进我国华南猪育成波中猪。特别是当前国外畜种遗传多样性日趋缩小,畜种资源日益贫乏、单调,我国多产型的太湖猪、金华猪、寒羊、湖羊,耐湿热型的小耳猪,耐寒冷粗放的藏猪等丰富的畜种遗传多样性,更加吸引着国际有关专家学者的兴趣。(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