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寻找同世界体坛接轨点——从南北武术擂台赛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4-22
第11版(体育)
专栏:

  寻找同世界体坛接轨点
——从南北武术擂台赛谈起
黄振中阎乃华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春潮,给武术的发展带来契机。今年春天,大大小小的武术活动接连不断,使人尤其感到这项根植于神州大地的瑰宝开始升温。刚刚结束的南北武术擂台赛,便是武术之乡沧州用不到一个月时间成功地筹办好的一次大赛,参赛者之多、观众之热烈都很少见。当然,这与当地群众浓厚的习武尚武之风关系密切,但是更主要的是经过15年发展的散手项目已经走向成熟,为群众所接受和喜爱。
人们由此也产生一些联想,认为散手很可能成为博大精深的武术同世界体坛的接轨点,最先被世界认同和接受。这样想是有根据的。首先是散手更具有现代体育竞技的规律。两个人在擂台上搏斗,施展各种搏击技术,经过3个回合的较量,最后判出胜负。这种身体接触的对抗性项目,同奥林匹克大家族的拳击、柔道、摔跤是相通的。所不同的是增加了腿功,使其更激烈。散手计算胜负的打分法等也同拳击很相似。这说明中国这项民族体育是可以和世界体育接轨的。它既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又可同竞技项目相通。
前几年曾有散手是拳击加腿的说法。应该承认,在开展散手运动的初期,确有乱打一气的现象,动作很不规范。但是,当它跨越了15年之后,成为高强度对抗项目,有了一套本身的规律。双方运动员戴护具,在一定的规则制约下,各自应用踢、打、摔、拿高招,以击中对方有效部位的积分或击倒对方、击下擂台定胜负。散手充满了刚猛、激烈、顽强和进取的阳刚之气,再用拳击加腿去认识散手是错误的,不公正的。
散手运动发展的速度,也是武术整体前进的红箭头。现在几乎全国的体育院校都组建了散手队,有的还设立散手专业。不少省市在向奥林匹克项目靠拢、减少和合并其它项目时,反而开展这个非奥运项目。许多武馆把发展散手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成为吸引招收学员的主要手段。设在河南少林寺附近的塔沟武馆,由于散手出名,不少专业队都来此招生。现在在校弟子有3000余人,十分可观。
由于散手实用,既可健身、防身,还可锻炼胆量和意志,习武者与日俱增。沧州散手赛组委会执行副主任秦树明,三个儿子都学散手,老三现在还在河南队。秦树明说,学散手不光是学技术,更主要的是锻炼意志和竞争能力,学成后无论干什么都有用。当地武林持这种看法的大有人在。参加这次比赛的北京武术院散打队教练于志波,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后又读研究生,但他最后择业是散手。他说,这项运动很迷人,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于志波的功夫好,集拳、腿和摔于一身,尤其是出拳有力,据说他一拳可产生400公斤的打击力。在沧州看了他的比赛,果然如此。15日晚,于志波对北京武警的杨宝刚,他用后拳连连击中对手的头部,接着又用边腿踹其胸。几个回合下来,杨宝刚已防不胜防。于志波在对手防守削弱时,双手将其举起,从自己的头顶上翻摔过去。四周观众爆发出雷鸣般掌声。精彩的散手赢得了观众。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张耀庭说:散手运动虽然仅是武术中的一个分支,但是它像中国象棋过了河的卒子一样,是大有可为的。
看来,天时、地利都有益于散手走出国门,去同世界体坛合轨。但是,这个项目还不完善,从训练到竞赛,从裁判到赛制等并未达到系统化。训练方法也有待改进。有人曾担心如果匆匆忙忙开出国门,在没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不用多长时间,便可能挨打。日本人的柔道、韩国人的跆拳道都是在自己占绝对优势情况下介绍给国外的。在我国散手脚跟还未站稳时,应该稍稍沉住气,在训练方法上下一番功夫。
对于接轨点的看法也有异议,是武术套路还是散手;是武术文化还是竞技部分等等,都有待于统一认识。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那种不加提炼、不分先后,将整个中华武术全部向世界推出,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正如一支队伍出门一样,横排是出不去的,只能成纵队,一个一个向外走。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武术向外推广。南北武术散手赛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择其易者先从之。这样容易达成共识,为别人接纳。如果仅在博大精深中陶醉,将延误武术向外推广,武林有识之士是不会背这个包袱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