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白云山下一群“科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4-24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白云山下一群“科迷”
郭嘉黄群文李柏松
广州军区工程科研设计所是个“几代同堂”且只有30名科研骨干的团级单位,10多年来心系国防,默默奉献,取得了辉煌成果,相继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00多个,其中50多项先后获得国际专利发明金奖、国家和全军科技进步奖,科研成果的87%以上已经在全军或在部队推广使用,同时还有不少项目已转为民用。
30个人有着不同的经历,却是一水的“不识时务”、无怨无悔的“科迷”。
“没干出什么名堂,也就是干了点份内事。”
坐在我们面前的高级工程师李华国,1947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他的技术级别现已达到副军级待遇,可他依然老实得几近木讷。他喃喃地说:“没干出什么名堂,也就是和大家一起干了点份内的事。”
“那点份内的事”包括:广州军区所辖南方几省建国以来所有地下国防设施。遗憾的是,这些国防工程至今不能宣传、不能透露、不能评奖,不能……所能看到的是李华国那一头黑发一根根地变白,那一头银丝又一根根地脱落。眼下,他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依然是那般执著,那么一丝不苟又乐此不疲。
与青春才华全都默默埋藏在地下工程里的李华国相反,高级工程师李浓却是在火光浓烟之中架设着生命之桥。
在几十年的工程生涯中,李浓参加了工科所所有带爆炸性的项目研制工作,并亲手对千余次爆炸物进行检查、引爆、排险,这足以使他死去1000多次。然而,“见危险就上,见荣誉就让”是李浓做人的准则。他将领奖、出名的轰轰烈烈每次都让给了下一代科技人员,他把自己的轰轰烈烈留在了人迹罕至的试验场上。以至于后来上级为他呈报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誉时,竟发现这位名满全军的爆破大王所获奖级不够。可他却淡淡地笑道:“为国防建设,生命尚不足惜,名利何足挂齿。”
“你们科技人员命金贵,让我来!”
接待我们的上校所长胡在银,是一位精通多学科的中年专家。
和老一代科技专家一样,困难压顶时,胡在银总是吃苦在前,“吃亏”在前;关键时刻,他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你们科技人员的命金贵,让我来!”一次,试验场上,一条牵引着28米长爆破带的单兵火箭爆破器发射出去却没爆炸,装有9公斤炸药的爆炸带处在随时起爆的临界状态。胡在银按住了其他同志,一跃而起。此刻,他忘记了自己也是科技人员。然而,所有的人都看清了一个党员工程师的形象。
高级工程师余治国,由于长年在外,顾不上农村家中的妻子,一对儿女患病夭折。谈到这两个孩子,悲痛成疾的妻子泣不成声。拙于言词的余工安慰着妻子,也安慰着我们:“事情过去了,别再放到心里了。”他要加倍地疼爱活着的孩子,然而,平均每年有260多天的出差,使这位高级知识分子的大儿子只读了两年中学,便去打工了。小儿子呢?常常是脖子上挂着钥匙饿着肚子在田野里转悠,摔成了脑震荡……
余治国自己也在科研试验中受伤致残。不过,从他那充实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的追求足以值得如此付出。
“现代中国军人,将无愧于世界!”
高建华自己做梦也没有想到,刚三十出头就被提升为独当一面的科研室主任。一次,工科所11项新装备配发到边防部队,急需去人培训教学。“大伙手头都有项目,让我去吧!”高建华找领导主动请缨。他带领两名工程师踏上西行传经之路。严重的高山反应使他们头痛欲裂,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但他们硬是撑着,一边吸氧,一边讲课示范,直到800多名技术骨干完全熟练掌握操作要领才返回。临行前,部队官兵将三枚金灿灿的“工程兵勋章”佩带在他们的胸前。
30岁的工程师陆林讲的另一件事却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有一年,我作为中国工兵专家组成员赴国外交流、讲学。当我站在外军台上,看着那些中、高级军官认真听我讲课时,我心中陡然涌起了一种从未感受过的骄傲!我是代表中国军队而感受的骄傲!我满足极了,现代中国军人,将无愧于世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