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笔的分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4-25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笔的分量
张绪田
著名作家巴金曾说,我并没指望每篇文章在社会上能引起多么大的反响,但每次做文时却感到手中的那支笔是非常重的。我想,巴老的许多作品之所以会成为中华现代文化的珍品,恐怕原因就在于他知道自己手中那支笔的分量。
古往今来,人们把做文看作是一项极严肃的事,“倾注三江五湖水,挥动千钧写春秋”。小小一支笔,人们为何把它看得有“千钧”重呢?仔细品味,不是没有道理的。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用手中之笔写出浑涵光芒、雄视百代的文章,从而唤起亿万民众;卓越的军事家,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也是靠手中的那支笔,所以人称他们的笔下有雄兵百万;有责任感的文学家,用手中之笔写出脍炙人口的锦绣华章,弘扬民族精神,陶冶人的情操。由此可见,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进衍过程中,笔曾发挥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笔既能为善,亦能为恶。在封建社会,那些昏庸的皇帝手中的笔,可以置好人于死地,也可以亡国败家。笔如果落在一些缺乏良知的文人手里,则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弄得人心惶惶,社会大乱。天不杀人笔杀人。难怪也有些人把笔看成是危害社会,制造人间悲剧的罪魁祸首。
其实,笔只不过是由人掌握的一种行文写字的工具,你要把全部功过都推给它,似乎有点不大公平。心正笔则直,心邪笔则曲。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不是用笔写下了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红》?宋末的文天祥,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不是用笔写下了气贯长虹的《正气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手中的那支笔,似投枪,如匕首,敌人为之胆战心惊,人民为之精神鼓舞。笔在他们手中之所以能有千钧之力,恐怕主要还在于“心正”。但是有些人,虽然一生与笔为伴,却并不懂得手中那支笔的分量,他们把笔作为趋炎附势、玩弄文字、游戏人生的工具,随心所欲,逞心而挥。在他们的笔下,把糟粕当成精华,把溃烂当成乳酪,把庸俗当成风雅,把低级当成高贵。前些时期读了几部曾经“热”过一阵的书,虽然心里不是滋味,但却窥出了一点倪端,那些绝顶聪明的文人为什么常常会将自己的灵魂赌得干干净净,根本原因乃是常常难得“心正”,更何况如今这世上又明摆着那么多叫人“心邪”的诱惑。一旦“心邪”,手中的笔就容易跟着神魂飘忽,因此笔也就一钱不值了。笔不值钱,有人便用嘴去“侃”,反正国家又不收“侃”税,自己身子骨也轻松,但时间长了,恐怕连自己也分文不值了。
笔无论何时都是沉甸甸的,每个执笔者应该感到它的分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