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推行小麦密植应该注意那些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9-26
第2版()
专栏:

推行小麦密植应该注意那些问题
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粮食生产司
一年来各地重点推行小麦密植的结果,已经完全证实了这一先进经验是当前最简而易行经济有效的增产办法,很多地区已把实行密植列为明年小麦增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为要达到推行密植的效果,必须贯彻积极而稳步的推广方针。既要反对放任自流不积极推行的态度,也要防止任何急躁冒进强迫命令的作法。在推行小麦密植时,应该注意以下的问题:
各地农业环境不同,耕作水平也不一致,密植的办法也应有所不同。主观地规定一套办法,硬叫群众接受是行不通的。因此各地在推行小麦密植时,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和群众原有的密植经验,因地制宜地推行当地切实可行的密植办法。“窄行匀播密植”和“宽幅匀播密植”是小麦密植的两种基本方法。在原来耧播地区,应以推行“窄行匀播密植”为主。在南方稻麦两作地区,以及小麦和杂粮或棉花必须间作地区,窄行条播有困难,或必须保持一定宽度的行距,以便杂粮或棉花生长,那就可以推广“宽幅匀播密植”,扩大每行播种面积;北方有些水利条件方便的地区,原来有“宽幅匀播密植”的习惯,也可以在原有基础上适当扩大推行这一方法,但要防止加宽播幅后同时也加宽行距的现象。在原来穴播地区,则可缩小穴距,适当增加种植穴数,有条件时,可改为条播密植。在原来撒播地区,则应先做到均匀撒种,复土深浅一致,有条件时,再逐步推行窄行条播或宽幅匀播密植。
各地推行小麦密植时,必须实行适当增加播种量,同时缩小行距或加宽播幅的方法。一年来的经验证明,凡是适当增加了播种量,而又缩小了行距或加宽播幅的,都获得了显著增产效果。如果把这些内容割裂开来,单纯增加播种量,或单纯缩小行距、加宽播幅,就会减低密植增产效果。据山西省榆次专区农场的试验,每次播种量由原来十六斤增至二十四斤,行距由十寸缩小至五寸,可增产百分之四十。行距不变,播种量由十六斤增至二十四斤,增产百分之二十六。播种量不增加,行距由十寸缩小至五寸,增产百分之十七。有时播种量过于增多,不仅不能增产,反而减产。如山西省运城专区农场的试验:行距不变,播种量较原有数(每亩八斤)增加三分之一的,增产百分之六;增加二倍的,较增加三分之一的反而少收百分之四。各地群众实践也都得到了和这些情况类似的结果。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小麦单穗发育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谓:“粟三千,麦六十”,实际上现有一般小麦品种,每穗长六十粒的也并不多。所以苏联先进的科学理论指出:“小麦高度的收获,只有在单位面积上有大量株穗时才能达到。”适当增加播种量,就是为了达到增多总株穗数目的。但是,增加种植株数后,必须保证每一植株发育生长良好所需要的一定营养面积,达到穗大粒多,才能有效提高产量。所以小麦密植不是简单地在原来播种行中增加播种量,而是要用缩小行距以增加种植行数,或加宽播幅以扩大播种面的办法来达到增加总株穗数的目的。这样可使麦种均匀分布,充分利用地力,每一麦株仍有足够营养面积,能够生长良好。这就是为什么增加播种量,同时缩小行距或加宽播幅后能普遍获得显著增产的简单道理。如果把密植变成单纯增加播种量,使麦株密挤,发育不良,就会减产。至于为什么有些单纯增加播种量后仍又能增产呢?这是因为原来播种量较少,而适当增加一些播种量尚不致很大影响麦株发育,所以尚能增产,但效果较小。另外把密植看成仅是缩小行距或加宽播幅也是片面的,这样固然也可以提高产量,但增产原因是由于扩大了单株营养面积,增多了分蘖的缘故。但如果分蘖过多,穗头便会大小不齐,还有不少分蘖会莠不出穗,白消耗地力,这样就达不到高额增产的目的。
在推行小麦密植中,要重视旱地小麦的密植。因为我国主要麦产区,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麦田是旱地小麦;只有在广大的旱地上实行了密植,才能达到普遍提高小麦产量的目的。一年来的经验充分证明,无论肥地、水地、旱地、薄地,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密植都可显著增产。在一般宽行稀植的情况下,麦行间有很多空地没有被利用,反而给杂草生长机会,白消耗了水分和养料;加以行间空地多,阳光直射地面,更增加了土壤里的水分蒸发。而实行密植,把这些空闲地利用起来,是一定能增产的。又据北京农业大学的实验,密植小麦田干旱时,土壤只干到一寸多;但稀植的却达到二寸多,这又是一个有力证明。北京市郊区去年推广小麦密植一万二千亩,据调查旱地小麦实行密植后平均增产达到百分之六十七(今年北京地区水雨调匀,旱地密植小麦增产特别显著)。山东单县张子楼史雨成互助组去年在他旱地里用一尺二寸的双腿耧作了套耧不套耧的对比,结果套耧密植的比不套耧的每亩增产七十八斤。各地都有很多事实证明,旱地薄地可以密植,应该肯定地加以推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