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异国采访有感于汉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2-09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征文

  异国采访有感于汉文化
胡锡进
在南斯拉夫一个边境小城,笔者见到一个在学校专门教中国功夫的年轻姑娘。另外一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竟向笔者谈起《易经》。在这个偏僻的小地方,一些人不仅知道中国人讲究属相,而且知道他们自己属“羊”还是属“兔”。这些人都没有到过中国,据说笔者是这两年来到这里的第一个中国人。
在国外采访,我常常感慨当地人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更感慨一些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淡漠。在国外有时会遇到一些同胞,别说《易经》,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也主要靠的是近年拍的那些电视连续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谈了许多年,实际情形显然不能令人满意。笔者以为不能全怪某些国人“崇洋”,更重要的还是我们对保护、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抓得不力。
外国人常问我,为什么中国年轻人不喜欢看京剧?国内有人说京剧的唱腔拉得太长,题材陈旧,跟不上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但欧洲的歌剧节奏同样慢,题材同样旧,同样受到流行音乐的猛烈冲击,但依然在高雅的剧院里岿然不动,日子远比我们的民族戏剧好过。根本原因是人们能看得懂,而且把它看成高雅的享受。在我国,有多少年轻人能听得懂京剧?而我们的学校也没有对他们做过这方面的训练。再比如说,目前年轻人的古汉语修养多数不高,不少人根本看不懂古书,自然影响了大家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的了解和兴趣。
在欧洲,不少国家都对自己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大加宣传,又是“先驱”、又是“太阳”。相比之下,我们的李白、张衡、李时珍可算受了点委屈。近年来各地搞了不少揭幕仪式,但北京哪所大学能看到孔子的塑像?修了那么多立交桥,但哪座桥开通时,传媒引导人们回忆过我们伟大的赵州桥?
在此,还忍不住想就汉字说几句。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前些年,有人认为汉字是比较落后的文字,难学,有碍交流。但在东欧一些国家考察,笔者得出另一种结论。古斯拉夫语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分化成为俄语、乌克兰语、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语等不同语言,原因就是古斯拉夫民族使用了拼音文字。中国汉民族居住地域辽阔,各种方言存在很大差异,但却保持住了同一的书面语,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圈。汉字的功能远远大于普通拼音文字,它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是中国人对全人类文明史的杰出贡献,同时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这一点过去宣传不够。
笔者认为,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弘扬,恐怕还要做大量的扎扎实实的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