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8阅读
  • 0回复

他用今生换绿洲八十岁老人徐治民种树五十年,至少种了一万五千亩。他说:“有些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不好好种树治沙,尽顾乱砍。咋能这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02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他用今生换绿洲
八十岁老人徐治民种树五十年,至少种了一万五千亩。他说:“有些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不好好种树治沙,尽顾乱砍。咋能这样?”
本报记者刘亮明
鄂尔多斯大草原的库布其沙漠东段,有个园子塔拉村,村北一面高坡上立着一块碑,正面刻着:“造林治沙先锋徐治民同志碑。达拉特旗人民政府。1986年8月。”
徐治民仍健在,今年80岁。他30岁出头和沙漠较上劲,开始种树,一种就是近50年,至今仍未放下手中那把铁锹。究竟种了多少树,他早已记不清楚。“反正就是沙漠里那么绿压压一大片。”他说。据林业部门测算,至少也有1.5万亩。
阳春3月,我采访了徐老。当时,老人正患重感冒在儿子家躺着,但一谈起种树治沙就坐起来,眼里闪出亮光,说:“人能整治好沙漠。这信念在我心里永远不倒。园子塔拉就在眼前明摆着。”
园子塔拉曾是一片沙漠,仅稀疏住着18户人家。用村民的话说,是“没毛沙滩,连个猴也拴不住”。1958年春,一场沙暴过后,园子塔拉真就给吞没了。所有人家痛失家园,被迫四处逃离。
当时,徐治民家住邻村张铁营子,就因那场沙暴,才使他赶赴7公里外的园子塔拉,成了新园子塔拉的创始人。原因很简单:那时,他种树治沙已有了名声。6年里,他就为家乡种起18条林带,每条都在5公里左右。让他老伴讲原因就更简单:“他压根儿就是哪有沙漠往哪钻。”
迎着库布其春天黄蒙蒙的大风,徐治民把整个家扔给妻子,自告奋勇领了18个年轻人钻进那片沙漠,肩上只背着一绳一锹一铁锅。
“那些年可辛苦了。来回15公里,他整天带点炒面背起脚板子跑。春秋栽种,冬夏养护,没白没黑。回家啥也没有,就一身黄沙。人家都叫他‘炒面场长’。”老徐的老伴这么说。
几年以后,园子塔拉绿了,村民又陆续返回家园。人们对徐治民这种治沙的痴迷执著却深感敬佩。
1959年,他被乡亲们推举到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期间,会议安排代表们参观故宫。走到后花园,他看到满地的松树籽,脚就迈不动了,直拣到别人参观结束。不料这些来自御花园的“骄子”,居然在库布其沙漠发芽生根,长得很欢,至今仍幽幽绿着。邻居们说,徐治民心里头只有他那些树。“文革”时,他莫名其妙被批斗。白天不让他种树,他就晚上偷偷去村外僻静处种。人们常常会发现,一面一面的沙坡在春天突然就绿了。前几年,他已年近80高龄,腰都累弯了,每年仍要种三四十亩的树,似保护神般地整天在树地里转,不是剪枝浇水,就是护干培土……
徐老反复给我念叨:“要治沙,要在沙漠里过好日子,就得种树,不种不行。”他意识到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人和自然应怎样相处依存的道理。
回顾几十年的生命历程,徐老说,他从沙漠“嘴里”夺回一个村庄,这就够了。他唯一的憾事是:老父走时没有送终。当时正是春上种树时节,有天大早,徐治民正要去种树,发现老父患病。“咋样?”他问。“不咋。”老父答。他急着赶季节,就这么匆忙种树去了。晚上回来,父亲躺着没动静,喊不应声,一摸已经冰凉……
当地人常感叹:为了园子塔拉,老徐付出一生。那儿从学校的桌凳到村民盖房的椽檩,用的大都是他种出的木材,但他自己几乎从没砍用过一棵好树。他舍不得。前几年,老徐突患脑血栓,当地政府让他砍些树卖了治病。他一口拒绝:“树是咱抵挡风沙的兵,是咱儿孙后代的荫凉,决不能砍。钱宁可先借。”至今,属于老徐的,只有两间简朴的砖房和一大捧奖章。
如今,园子塔拉林茂粮丰,在库布其沙漠里显得格外醒目。采访时我看到,一座座崭新的砖瓦房掩映在杨柳丛中。40多户200多口人,日子过得红火滋润。据估算,徐老种树为园子塔拉创造的价值至少在百万元以上,而他创造的无形价值就更多。
但是,老徐还是担心人们无视树木对自身生存的重要。他说:“有些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不好好种树治沙,尽顾乱砍。咋能这样?这使我泄气……”说到这里,他伤心落泪,竟至泣不成声。良久,他擦干眼泪,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村里还要继续种树。天暖了,我还要回去种树,动员人们都种。这事永不能松劲。”
“你80岁的人了,还病着。你回去是送死!”老伴生气地对他喊。
“我这病我知道。一回园子塔拉种树,它就好了。”老徐倔强地反驳。
分别时,老徐的儿子指着一小片林间空地,悄悄对我说:那是他父亲自己选定的坟地。老人家说,就是到了地下,也要看着园子塔拉在沙漠中绿得更大、更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