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一个人和一座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02
第8版(副刊)
专栏:改革者风采

  一个人和一座山
李小雨
阳泉,这位于太行山西侧的小城以山多著称。丘陵、山谷以及向下挖的煤和向上堆的石头挤成了高峰深谷。她又以矿产著称:黑的煤,黄的硫铁矿,白的铝矾土碾压在辙印里,混杂在空气中。踏在阳泉土地上,你会感到粗粝、坚硬和如铁砧般的沉重。
我是在山脚下看见他的。
那山庞大高耸,喷云吐雾,一股呛人的气味迎面扑来,四周寸草不生。那是由原煤中15%的煤矸石堆积而成,因年代过久而自燃,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几十年来日夜不断,点点暗火浮于山头,整个天空犹如染错了颜色。
他从巨大的山影下微笑着向我们走来。疲倦的眼里布满血丝,身上落着厚厚的石粉。史通春——“春海”,1980年他从部队复员回到平坦乡后山村。家乡的贫困深深困扰着他:七沟八梁到处是酸枣棵子和废锈的铁丝,因为太陡,连宽一点的路面都难铺。这里穷到没有名字,只被称作“后山”。八十几口人散落在破窑洞里,吃糠,下土煤窑,村里的全部财产只有两孔窑洞,两头毛驴,一张三条腿的办公桌,再就是几座祖辈燃烧着的大山。
春海被推选为生产队长,1987年又被选为村长。他带领乡亲们从卖窝瓜玉茭开始,挖小煤窑,跑运输,自费到省煤校学习技术。在空残老矿里他改革了危险原始的采煤方式,使用轨道和电瓶车,改建了金属支柱,又开了三个坑口,从而使小煤窑的固定资产猛增到200万元。在万仞沟壑中他大胆奇想,用了三年时间填平五道沟三道梁,造田100亩,使人均二分地的后山人第一次饱尝了泥土的芳香。当我们看到那小如火柴盒般的推土机、拖拉机于百亩大田在万壑深渊之间冉冉飘浮时,谁不深深感到汗水的艰辛和力量!后山的活力引来了河北、山西等地的200多外来户,后山正式定名为“富山村”。然而作为一村之长,始终压在心头的,还有那挥之不去的矸石山。
那一年,春海赴云南参加“小型混凝土学术讨论会”后,邀请科委和其他厂家共同考察,提出了在富山村办建材厂的可行性报告。小山村又一次沸腾了。一台推土机三班倒,推掉土石,填平深沟,造出了大片场地,最后机器全部磨损。他们自制了两部粉碎机,购买了压砖机,四天四夜没合眼,终于以最快的速度,压制出第一块轻质碴砖。我们见到春海时,正是砖厂里夜班最忙的时候。远远望去,半个矸石山仍在燃烧,暗红色、蓝色的火焰在山头飘摇,踩着松散的过火石粒,仍能感到脚下隐隐发烫。灯光里,半山腰人影如蚁,推车送料,粉尘灰扬,犹如硝烟中的战场。一堆堆石碴瀑布般泻下,开工刚半年,那座庞大的巨山已被拦腰吃掉了一块。
富山建材厂现在已能生产各种不同型号的碴砖,这种砖隔热、隔音、保温、建房施工速度快,特别是能就地取材,变废为宝,节省下大量制作粘土砖的宝贵良田。这是春海最感欣慰的。但是作为与时代同步的新型领导者,春海指挥的,不光是这场浩大持久的愚公移山之战,还有科学的统筹,人员素质的提高。他的干部年龄不超过35岁。早在1987年他就通过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学习。他要求富山村的各部门领导在“九五”期间都达到助理经济师的水平,并能通晓一门外语。
他已经削平了七沟八梁,得到了泥土和深扎在土地的希望。现在,站在阳泉这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面对这数座矸石山,这伴随阳泉自1906年以来大规模煤炭开采的近代史而来的废石山,这与财富和贫穷共生的世世代代的沉重的负担。他们一个是历史,一个是新生。在人与自然的搏斗中,他们都是沸腾的。
(作者单位:中国作家协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