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友好之花遍五洲——写在对外友协成立四十周年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03
第4版(要闻)
专栏:

  友好之花遍五洲
——写在对外友协成立四十周年之际
新华社记者冯秀菊于海生
她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她一直高扬为国交友的旗帜,将一粒粒友谊的种子撒向世界五洲大地,不知疲倦地在中国和各国人民之间栽培友谊之花。
在这位辛勤耕耘于中国民间外交事业园地的“园丁”——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40岁生日之际,一封封电报、信件从海内外飞来,向她表示祝贺。
人们不会忘记,1954年5月3日,在周恩来总理的倡议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和全国文联、总工会、妇联等社会团体,联合筹建了“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对外友协的前身。
40年来,作为民间外交的一支活跃力量,对外友协以多渠道、多层次,亦官亦民、官民并举等独特的方式,积极开展对外友好交往活动,在中国的外交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她已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的友好组织建立了关系,对外民间交往活动空前活跃。陈昊苏副会长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概括说,40年来,对外友协工作经历了令人难忘的“三次创业”。
第一次创业是从协会成立到“文革”之前。当时,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为数不多,政府一级的官方外交活动领域相对狭小,而对外文协以文化交流为突破口,通过介绍灿烂的中国文化,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新中国的风貌,扩大了她在国际上的影响。在此期间,对外文协向许多国家派出了新中国第一批友好使者,为今后国家关系的开辟起到了先导作用。
此外,文协还逐步建立了面向世界的友好工作机构。中国拉丁美洲、中国非洲两个地区性友协和中日等双边友协相继成立。到1964年,地区和双边友协的数目增加到26个,国内12个省、市、区也成立了对外文协分会。
“文革”开始后,对外文协的工作曾一度停顿。
1969年,周总理指示要积极开展人民外交活动,建立一个人民外交机构,把民间团体的对外交往工作统管起来。同时,周总理又亲自批准将对外文协更名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从此,对外友协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从那时到1978年间,中国的对外关系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长年民间友好交流结下的硕果。例如中日两国在1972年实现邦交正常化,对外友协和中日友协在此前20年间做了大量“以民促官”的工作,受到两国官方和民间人士的交口赞誉。
中国的改革开放为对外友协带来了第三次创业的良机。截至目前,全国各个省、区、市、县成立了近200个友协组织。从1986年起,对外友协开始每隔4年召开一次全国理事会。理事们由各行各业的知名人士组成,他们的参与使友协的工作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友协利用其对外联系密切的优势,为中外经贸合作牵线搭桥。1992年,友协与意大利亚洲协会共同举办了第二届经贸合作报告会,受到李鹏总理的肯定。一年后,80位中国企业家和意大利工商界人士又在米兰深入探讨了两国经贸合作问题,双方签署了7000多万美元的合同和数十个合作意向书。此外,友协近两年还与印尼、马来西亚、荷兰、比利时、奥地利、俄罗斯、阿根廷、智利、巴西、哥伦比亚等国的对华友好组织就推动双方经贸活动进行了有益的磋商,并取得了一些具体的成果。
推动中外城市结成友城关系是对外友协工作的重点。从1973年上海、天津分别与日本的横滨、神户结为友城以来,全国各省、区、市与各国缔结友好城市的总数已达531对。友城间的实质性合作也不断增加。举例而言,瑞士的苏黎世与昆明结为友城后,双方在治理污染、改善交通等领域已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时光荏苒。对外友协已进入不惑之年。在友协不断创业的40年中,每前进一步都浸透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到江泽民、李鹏等新一代国家领导人,还有历届名誉会长宋庆龄、邓颖超和历任会长都为对外友协的成长付出巨大心血。
21世纪即将到来,陈昊苏把对外友协的工作比喻为“春天的事业”,并把友协的奋斗目标概括成“为21世纪的中国交朋友”。当然,她前面的路仍很漫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