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从“信息高速公路”看美国信息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2-10
第3版(国际)
专栏:

  从“信息高速公路”看美国信息业
钱李仁
美国“信息高速公路”特别引人注目之处有两点:一是它试图做到使人们能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同时进行声音、图像和数据交流;二是它将使现有信息传播工具如电话、电视、电子计算机等功能逐步融合为一体以至产生新的传播工具。如果做到这两点,人们将能在更广泛层次上迅速、充分地传播和利用信息。这将对经济、社会、教育、科技等各个方面发生十分深远的影响,也将使美国信息产业在总体上遥遥领先于日本、欧洲,尽管后两者在若干技术上仍可能超过美国。
“信息高速公路”并不是凭空提出的。它的技术框架在美国可以说已基本具备:由光导纤维构成的全国性长途电话网已在最近几年基本形成;一种最新的“ATM转换器”已具有多种能力;把声音、图像或数据全部数字化,“切割”成同样大小的“单元”,“混编”后经光纤传输,在一瞬间到达目的地并分别还原为声音、图像或数据;电子计算机在各行业广泛使用;有线电视网和无线电话网已经形成。
但要在现有基础上形成全国信息基础设施网并达到上述的目标,仍然面临一系列技术上和体制上的问题。
首先,“中间地段”不够通畅。这是指信息由干线经过地区电话网,在到达绝大多数用户之前那段基本上还在使用传统的电话线即双绞铜线,传输能力大大低于光导纤维。这种状况,就像有了汽车高速公路而进城路段太窄仍会堵车一样,大大限制了干线功能的发挥。而现行美国法律禁止长途电话公司经营地区电话网(只有少数几个州例外),反之亦然。这显然同“信息高速公路”的要求相抵触。
第二,行业分割。最突出的例子是有线电视网与电话网不能发挥功能互补作用。有线电视线路的传输能力虽低于光纤,但高出传统电话线很多,且直通用户,本来可以作为解决“中间地段”不够通畅问题的一种手段。但是有线电视网在设计时就没有赋予双向传输多种信息的功能,在行业管理上也是同电话业分开的。如果要求有线电视网在“信息高速公路”中发挥应有作用,需要在技术上和体制上作重大调整。
第三,技术标准不统一。以无线电话网为例,它现在传输的是模拟信号,如要同“信息高速公路”传输的数字信号沟通,还需经过技术处理,并使收费更加昂贵。
第四,用户负担能力问题。估计“信息高速公路”从现在到投入使用,尚需数千亿美元的投资。投资者向用户收取的费用是否能为多数人负担得起?如何保证“贫困户”也能从“信息高速公路”获得最基本的服务?仍是个未知数。
这四个问题中,前两个是密切相关的。目前已出现的对策可以归纳成两大类:第一类是越过现在的地区电话网,直接把光纤延伸到用户门前,首先从主要城市开始。如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MCI公司已经宣布一项耗资20亿美元直接向20个大城市铺设光纤网的计划,在亚特兰大的工程已经在进行,下一步目标将是纽约、洛杉矶、达拉斯和华盛顿。另两大长途电话公司也跃跃欲试。第二类是把地区电话网同有线电视网(不限于同一地区)合并,把前者能双向转接多种信息的功能同后者传输速度较快的优势结合为一体,以解决“中间地段”不够通畅问题。前不久宣布的贝尔—大西洋公司(地区电话网)和电信公司(有线电视网)合并就是代表。至少有四起类似的大规模合并正在酝酿中。同属于这一类的还有一种过渡性方案:先使电子计算机联网由现在的通过电话线改为通过有线电视网进行。这在技术上简便一些,联网后的功能将会增加,费用也较低(估计用户花500美元即可改装)。    
         (未完待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