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读《文化经济学》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04
第5版(理论·学术)
专栏:书刊评介

  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
——读《文化经济学》有感
苏耀彬
国外对文化经济的研究始于70年代,我国则是在80年代中期才开始研究的。不少经济学家倡议我国应建立自己的文化经济学。程恩富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经济学》一书,正是在国内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几年的探讨才得以成书。该书试图比较系统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文化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从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文化事业与经济的关系分析入手,说明文化建设能有力地推动经济的增长。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相互作用的观点。我们不妨看看身边的精神产品,如广播电视、经济科技图书对经济发展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的。如其中的广告、科技信息、关于经济发展的图书等都以精神产品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指导物质生产。反之,物质生产发达,也会促进精神产品的发展。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所证明的。经济的发展要求从根本上规定着文化生产的性质和方向,经济发展的水平从总体上制约着文化建设的状况。文化又能积极促进经济的增长,促进社会主义产业结构合理化,改变社会消费结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因此,文化与经济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并在相互作用中共同发展。
基于上述的观点,该书提出了文化资源要合理配置、文化是商品、文化要有市场、文化建设要讲两个效益、文化管理体制要改革等。这些观点是切中时弊的。我国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切都要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办事。文化事业单位在我国已由国家大包大揽了几十年,其结果是造成国家财政负担过重,事业单位内人员吃“大锅饭”,导致精神产品匮乏等等。这种现象必须改变。本书正是从文化事业要走向市场、面向市场出发,提出了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途径。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求。两种需求缺一不可。要想生产符合人们需要的精神产品,就要研究人们对精神产品或文化生活需求的变化规律,也就是研究如何把文化生产原材料的物质自然资源和教育、科学、文艺、道德等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所谓合理配置就是根据我国社会的需求,运用这些资源来生产文化产品。
该书提出了文化商品的概念。这是因为绝大多数文化商品是通过商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通过市场进入消费领域。通过文化商品的交换,就产生了文化市场,这也是很自然的,也是客观规律。该书提出了要尽快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简言之,文化要从“小文化”走向“大文化”,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从单纯无偿服务型走向有偿服务型,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通过文化市场实现社会效益,从而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并提高文化事业的经济效益,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文化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必然地被卷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也是一种消费,而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换句话说,文化的涵盖面扩大了,文化的服务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统得过死,束缚了文化生产者的创造性。国家的文化管理体制也应加以改革。新的管理体制应该是国家、集体、个人及社会力量都来办文化事业,而国家对文化要进行宏观间接管理,以此形成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文化经济管理体制,从而使我国的文化经济快速、协调、稳定地发展、积极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进一步繁荣文化市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