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文化的反差:富足与贫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04
第8版(文艺评论)
专栏: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笔谈

  文化的反差:富足与贫弱
张晓林
几乎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样,文化发展也会出现失衡的问题。在文化生活中,人们不难感觉到一种反差,即文化的富足与贫弱并存的现象:一方面是音乐茶座、歌厅舞园、录像游艺等娱乐取向的文化迅速崛起,相当富足;另一方面却是学术典籍、理论著述、典雅文艺等知识和审美取向的文化面临困窘,相当贫弱。这是文化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又阻碍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由此给予必要的关注是十分自然的。
如果把文化看作多功能结构的复合体,那么娱乐文化的富足与知识、审美文化的贫弱则反映了文化结构的不合理。文化结构的不合理,发展下去势必造成文化的畸形,最终阻滞文化的发展;更为不利的还在于,将使人们失去健全、完整、意义上的文化熏陶和滋养,导致人们的文化生活狭窄化、单一化。
娱乐文化的富足以及知识和审美文化的贫弱,可以说是新时期出现的现象,原因不仅在于当前社会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水准的限制,更在于市场经济因素对文化生活的介入、影响和牵动。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拓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裕起来,以往受贫穷挤压的文化欲求强烈地表现出来。由于文化娱乐具有老少咸宜的大众化特点,也由于人们对“阳春白雪”类知识和审美文化的掌握具有一定难度,因此由物质富裕而得到解放的文化欲求自然首先并大量表现于对文化娱乐的追求上。另一方面,也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拓展,绝大多数精神文化产品以商品的形式进入生产和流通。在这种情况下,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受经济利益的牵动和制约是自然的,由供求关系拉动价格,由价格诱导生产的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娱乐文化的生产和经营能带来不小的经济效益,自然会使人们趋之若鹜。在经济因素的影响、介入和牵动下,文化确实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流变和组合,因此,出现娱乐文化的崛起和富足以及知识、审美文化的冷落和贫弱并非是不可理解的怪事。
文化要以经济为基础,要受经济的制约,文化产品要以商品的形式进入生产和流通,这是没问题的。但问题是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把文化和经济、文化产品和物质产品等同或混淆起来,使精神文化生产任凭经济利益的差遣和摆布。文化终究是经济之外的独特领域,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并应当遵循自己的规律。
娱乐文化的富足和知识、审美文化的贫弱这种并存的文化格局既然主要是因经济利益牵动所致,那么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从调整经济利益入手,从文化经济政策入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精神文化产品绝大多数进入生产和流通的条件下,随着法律的、行政的管理步入正轨,文化经济政策的管理和指导则会日趋突出。所谓文化经济政策,就是以经济利益的政策来引导文化的流向和发展。这是把经济利益对文化的牵动由自发变为自觉,反映了新时期人们对文化领域的认识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跃。以文化经济政策调节文化艺术生产,由此体现国家文化发展的方针,这在不少国家已是通例。在这些国家,广告宣传、娱乐文化、流行表演的税收一般都不低,而与此同时,为扶植奖掖学术理论、典雅艺术的发展,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则又通过多种渠道设立基金会。这说明,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毫无控制地让社会文化盲目发展,都会通过各种手段加以调控,以体现国家意志和愿望。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精神文化生产的目的是丰富和满足人民大众的多方面的文化需求,理应有更高的自觉性来借助经济手段,提倡、营造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从这点出发,文化的管理模式应逐步从微观琐细之中摆脱出来,以高屋建瓴的态势,站在宏观视点上,预测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对不同种类、不同功能的文化产品采用不同的税率和资金投入。就目前来讲,鉴于娱乐文化的富足和知识、审美文化的贫弱,有必要在两者之间实行高低不同的税率、贷款和投资政策,有意识地提供优惠的经济条件,以促进知识、审美文化的发展,改变其目前不合理的贫弱状态。文化界久有“以文养文”的说法,意指用某些盈利的文化产品去“哺养”和发展另外一些必需而又不盈利的文化产品。这实际上是在微观层面上用经济手段来调节文化产品的结构,求得文化产品的平衡与和谐,以满足大众的多层次、多侧面、多趣味的文化需求。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在宏观层面上借鉴。
只要我们文化经济政策制定和运用的得当,不仅可以继续保持娱乐文化的富足,而且可以用这种富足去“哺养”和发展贫弱的知识、审美文化,使后者也富足起来。这样,文化的发展将是一种协调和健康的景状,而人们所受到文化熏陶和滋养也将是全面和丰富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