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沂涛新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05
第1版(要闻)
专栏:

  沂涛新歌
新华社记者袁养和周振丰本报记者龚永泉
编者按:江苏“头号贫困乡”沂涛乡两年大变样,农民编出《沂涛新歌》到处传唱。《沂涛新歌》赞颂了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人深省,令人振奋。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完成党在农村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沂涛乡的巨变告诉人们,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是顺乎民心、合乎民意的。只要有思想正、作风好、勇于开拓进取的带头人,群众的积极性就能够调动起来,群众的力量就能够凝聚起来,那些贫困乡村的面貌就可以迅速改观。          
改革开放好,神州腾飞跃。
试看沂涛乡,今朝换新貌。
这是淮海鼓词《沂涛新歌》的卷头诗。由江苏省沭阳县沂涛乡农民孙中华写的这部1.7万字的鼓词,向人们讲述了江苏“头号贫困乡”沂涛乡两年变成沭阳县“第一先进乡”的真实故事。
沂涛乡的事惊动了党中央
沂涛是沂沭河下游的革命老区,乡名是为纪念本地革命烈士朱沂涛而取的。解放后,这里的干部群众大力发展生产,沂涛一度誉满江淮。但是,前些年这里的一些干部变了,他们吃喝挥霍,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引起群众强烈不满。两年前,当记者来到沂涛乡采访时,听到乡亲们传唱一部名为《沂涛农民反“三乱”》的淮海鼓词:
党中央三令五申发指示,对农民负担一定要减少。
县政府文件明确有规定,提留款二十四块不能高。
村干部专搞吃喝和挥霍,却只顾乱加项目把钱要。
说什么今年减产不减购,提留款二十六万不能少……
“鼓词”的作者是沂涛乡湾堆村农民孙中华。1990年湾堆村遭遇特大自然灾害,农业严重减产,一些村干部无视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指示,任意加大村民提留。农民交不起,他们就牵猪、锯树。看到这样的情景,孙中华忧心如焚。他挥笔写了一篇《沂涛农民反“三乱”》的鼓词。这揪心的鼓词,唱出了沂涛农民的忧怨。
记者走访了一村又一村,看到不少人住的是破草屋,有的农民粮缸是空的。记者深感问题严重,如实地向有关部门反映了沂涛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沂涛农民反“三乱”》的鼓词。
江泽民总书记见到这部鼓词以后,对改变沂涛面貌的问题作了重要批示。中共江苏省委下决心解决“头号贫困乡”的问题。鼓词记述了这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
前几年不正之风来侵蚀,沂涛落伍成了“特困乡”。
为抵制不正之风来侵扰,乡亲们反“三乱”惊动党中央。
总书记关怀过问作指示,派专人调查了解摸情况。
江苏省委专发二十四号文,沂涛问题处理说端详。
新调来党委书记陈学平,下决心重塑沂涛新形象。
转变作风凝聚党心民心
1992年春,中共沭阳县委选派年轻干部陈学平到沂涛乡担任乡党委书记。陈学平是一个“专拉陷车的人”。他在沭阳县偏僻的青伊湖乡担任党委书记时,仅用一年多时间,就使这个人人摇头的落后乡变成了先进乡。县委调这门“重炮”,为的是攻沂涛乡这座“碉堡”。
陈学平一上任,就花了半个月时间,跑遍全乡26个村庄,走访了150多名党员干部和农民。他发现沂涛后进的根子在一些干部身上,不正之风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要改变沂涛面貌,必须狠煞不正之风,重塑党在沂涛的形象,凝聚党心民心。
转变干部作风是一场硬仗,陈学平面临严峻的考验。乡建筑站站长在建造乡卫生院时,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加上他平时以权谋私,在全乡引起公愤。乡党委决定撤销他建筑站站长的职务。消息刚一传出,前来说情的人络绎不绝。群众睁大眼睛,看陈学平到底是“真包公”还是“假包公”。
陈学平拿定主意:若是徇半点私情,就对不起沂涛乡6.5万人。建筑站站长请来十多名曾在这里工作的干部,缠住陈学平轮番“轰炸”,陈学平就是不松口。这个站长又找人向陈学平许愿:如果网开一面,就在县城给陈学平建一幢四上四下的楼房。陈学平一口回绝。有人放出话来,要用摩托车撞他,陈学平毫不畏惧。最后,硬是把这个建筑站长撤掉了。这件事震动了全乡。老百姓一传十,十传百:“新来的书记与以往的书记就是不一样,沂涛翻身有指望了!”
陈学平趁热打铁,背起干粮来到全乡问题最突出的湾堆村。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向陈学平讲述了这几年村里的种种“怪事”。村里的干部几年间吃喝挥霍8万多元,群众掀了干部的餐桌。少数人强占宅基地,多占承包地,群众心里憋着一股气。陈学平在湾堆村一蹲就是半个月。在群众大会上,他动情地说:“湾堆是沂涛的缩影。这些不正之风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现在,我把湾堆包下了:湾堆上,我上;湾堆下,我下。我与湾堆共存亡!”一番话,说得群众心里热乎乎的,不少人流了泪。经过查帐,干部多吃多占的钱退了;按规定,11户强占宅基地建造的房子迁了;农民的承包地也作了合理的调整。乡党委把减轻农民负担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来抓。去年全乡共核减农民负担71万元,农民负担从1991年占上年纯收入的9.3%下降到4.9%。多年解决不了的问题一朝解决,老百姓心里别提有多舒畅。
办实事,真心实意为农民谋利益
陈学平寻思:群众心气顺了,但要尽快改变沂涛的贫困面貌,还必须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
沂涛地势低洼,夏秋洪涝频繁,一年只能种一季麦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乡党委帮助筹集资金,先后建起10座电灌站,搞了500座配套建筑物,使3.5万亩旱地变成旱涝保收的水稻田。祖祖辈辈以面粉为主食的沂涛农民,如今吃上香喷喷的大米饭。乡里还专门建了一座变电所,设法为没有通电的村子通了电,使农民用上电灯。
沂涛乡先后办起水泵厂、铜板厂、轧花厂、酒厂等一批乡镇企业。他们组织劳务输出,四面八方都向家里寄钞票。乡党委还帮助中小学改造了158间危房,学生们不再露天上课;镇上建起卫生院,农民“就医难”的问题也解决了。
沂涛乡变了!
两年前,记者第一次到这里采访时,乡政府电话不通,电灯不亮,不少村干部躺倒不干;经过调整充实,如今,全乡26个村的村干部精神振奋,得到群众拥护。
两年前,这里不少人衣衫褴褛;如今,村头巷尾到处是新盖的大瓦房,姑娘、小伙子穿着打扮也不比城里人差。
过去,人们说沂涛是“陷在泥坑里的破车”;如今,人们形容它是一辆“上了轨道的快车”。
去年,沂涛乡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2亿元,成为全县第一个“亿元乡”;财政收入302万元,比1991年翻了两番,一跃而为“沭阳财政第一乡”。农民人均收入从两年前的375元增加到700多元。乡镇工业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县均名列第一。在各项指标综合考评中,沂涛乡连续两年在全县夺魁。
此情此景,使孙中华心潮难平。去年冬天,他满怀激情,写出了长篇淮海鼓词《沂涛新歌》,对沂涛两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作了这样的描述:
神州地繁荣昌盛争向上,犹如那巨龙腾飞上九霄。
就连咱全省特困沂涛乡,如今也脱贫走上致富道。
乡办工厂林立起,产值猛增传捷报。
五谷丰登六畜旺,百业皆新成就高。
建设起万亩稻麦吨粮田,“双百棉”万亩基地作依靠。
新建起股份制企业铜板厂,成品板出口国外质量好。
轧花厂银山雪海吐花絮,运皮棉车辆驰来回跑。
还有那后起之秀沂涛酒,夺得金牌奖杯把名标。
千家万户脱贫困,全乡处处换新貌。
《沂涛新歌》在沂沭河下游的一些村子里传唱,陈学平带有传奇色彩的事迹也在这一带广为流传。前不久又传说陈学平“高升”,这可把大伙急坏了。他们赶忙派代表到县委组织部,恳求县委把陈学平留下。乡民代表说:如果一定要把陈学平调到县里,俺们决不耽误他的前程,但无论如何要让他继续兼任沂涛乡的党委书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