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北镇的跨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05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民怎样走向市场

  北镇的跨越
刘啸海
北镇位于辽宁西部医巫闾山南麓,“三山一水六分田”,是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县。以前,这个农业县的农业并不发达,喊了多年“腰累断,血熬干,坚决实现总产三亿三”的口号一直未能实现,人均收入不足百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5年,北镇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产量在面积减少1/5的情况下,去年总产实现了3.7亿公斤;农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乡镇企业从零起步突破20亿元,人均收入1331元。分别提高了2.7倍、20倍和13倍。
这是实现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必然结果。北镇有四多:个体户多;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多;外地车辆多;各种市场多。据县里同志介绍:全县12万户,就有1.4万个个体户。平均不到10户就有一个个体户。全县专业户占农村户数的80%以上,仅专业村就有230个,专业乡镇13个,基本上实现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品一市。货多、市场多,外地的车辆也多,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天外地车几百辆。在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收购旺季,一个市场就有五六十辆大卡车。
北镇的“四多”证明,长期被压抑的商品经济观念已经冲破禁锢的大堤。鲍家乡元角寺村的葡萄因粒大、肉厚、味美、早熟而闻名海内外,农民肖殿阁在房前屋后栽种几十棵,一年就成了万元户的消息不胫而走。当地群众纷纷前来取经,很快出现了上百个葡萄专业户,几十个葡萄专业村,带动了全县的葡萄生产。现在,北镇葡萄总产达3500万公斤,为全国县区葡萄产量之最。窟窿台乡大棚细菜,不仅结束了北方冬季不生产鲜菜的历史,而且给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一亩大棚菜收入几千到几万元。价格利益的驱动,使大棚菜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蔬菜专业户、专业村。靠种大路菜发家的人,现在又开始转向种新鲜细菜、南菜北种、野菜家种、洋菜引种。去年,全县蔬菜面积达15万亩,蔬菜产量达10亿公斤,成为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市场缺啥,什么效益高就种啥。养殖户也是啥赚钱养啥,啥缺养啥。山鸡在市场上走俏,价格好,曹屯乡就办起了山鸡养殖厂。甲鱼、螃蟹市场上短缺,人们就开始养甲鱼、螃蟹,就连过去令人望而生畏的蛇,现在也有人饲养了。北镇人现在不论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上,遵循这样一条原则:效益第一。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专业户,就其规模看似乎还是个体化了的小生产方式。但就其本质来说,现在它已成了社会化大生产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与其相关的一切行业的兴起和发展。种蔬菜的多了,搞养殖的多了,栽果树的多了,种粮食的多了。由此带动了运输业、饲料工业、加工工业的发展。据统计,全县饲料加工厂已达603家,熏鸡厂150家,粮油加工厂40多家。新兴的蔬菜水果保鲜储存业也蓬勃兴起。仅水果储窖全县就有10000个,储量达5000万公斤,就地可增值5000万元。同时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科技、科研以及各种葡萄研究会、蔬菜大棚研究会、养鸡协会、养牛协会、新技术推广协会和专门从事为产销双方牵线搭桥的经纪人应运而生。目前全县各类研究会、协会达110多个,会员达1万多人。
“明年种什么,谁能告诉我;我该养什么,谁能对我说!”这是在取消计划种植后农民的普遍心态。北镇的决策者们注意因势利导,疏通产品向市场流动的渠道,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流通。为发展果树种植,县里制定了可以将荒山荒滩荒沟荒坡的经营权卖给承包户、种植的果树允许转让和继承的政策,两年就使“四荒”变了样。县委县政府除收集八方信息,及时向农民传递外,还采用典型引导的方法。罗卜乡吐云寺充分利用空间差、时间差,搞立体农业种植,树上是果,树下是粮菜,粮菜果丰收,亩均效益几千元。县里抓住这个典型因势利导,群众争相效仿,使全县的土地利用率提高了20%,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3倍。县里每年都推出一批各类典型户,典型村,让人们去参观、考察,开拓视野。
提到服务,主要是抓了经济发展之必需,而一家一户干不了又办不到的事。就说市场建设,县里近两年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1亿多元,建成了33个综合贸易和专业批发市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