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实践: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根本依据——学习邓小平探索社会主义的科学思维原则和方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06
第5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实践: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根本依据
——学习邓小平探索社会主义的科学思维原则和方法
包心鉴
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对这两大根本问题的不懈探索,由此形成一系列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独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概念,构成《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主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认识、判断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赋予社会主义以科学含义,是邓小平探索社会主义的最重要思维原则和方法。深刻领会这一科学思维原则和方法,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胜利进行到底,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来自本本而是来自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是实践的产物。关于社会主义的一切理论原则,都只能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中加以检验,并且不断吸收、消化新的实践经验,从而赋予这些理论原则以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强大生命力。列宁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曾多次指出:现在根据书本来谈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列宁把实践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原则的决定作用提到这样的高度:“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因此,必须反对一切脱离实际的“冠冕堂皇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议论”。(《列宁选集》第三卷第398页)可惜,列宁的这些光辉思想,后来未能被很好地付诸实践。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长期盛行脱离实际侈谈社会主义之风,或者用来自书本上的某些理论原则剪裁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或者用某些不准确甚至扭曲的认识强加于社会主义,从而造成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中难以超越的困境。
社会主义被真正赋予科学的内涵,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而真正用改革开放的新的实践检验、修正、完善、发展社会主义观念,从而赋予社会主义以真正科学内涵的,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一切从实践出发,不断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始终如一地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邓小平在探索和界定社会主义问题上最突出、最鲜明的思维品格。它纵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全书。从开卷篇提纲挈领地提出:“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结束篇高瞻远瞩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十年间,邓小平几乎不间断地强调必须在新的实践中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所阐明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内在联系的崭新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飞跃到一个新的阶段。邓小平对这个“决定”给予高度评价。10月22日,他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可以说这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为什么能够产生这样一个反映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的好文件?原因在于我们党依据于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邓小平认为,这种依据于新的实践经验而产生的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和新措施,才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社会主义发展中一条最重要的历史经验。问题的关键在于:“结合”的出发点选在哪里?是从“本本”出发,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求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答案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呢,还是从实际出发,在新的具体的实践中寻求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答案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呢?这是直接关系到能否真正搞清社会主义,能否卓有成效地选择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大问题。一切着眼于现实的实践,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此作为逻辑起点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邓小平探索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的立场和方法。
1989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前苏联领导人时曾寓意深长地指出:“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列宁所以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干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并不是在马克思、列宁的书本里寻求在落后的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途径。”“革命是这样,建设也是这样。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第291—292页)
邓小平的这些精辟论述,蕴含着这样一个揭示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极其重要的思想: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正确答案,不是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中,而是存在于人们创造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实践之中;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选择的逻辑起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而是符合各国情况的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只有时刻从本国实际出发,通过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切实变成对于实际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理论,才能真正找到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正确答案,真正走出一条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邓小平正是这样一位善于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概念,不是来自于“本本”,而是来自于实践。
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做“结合”的文章,由此确立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拓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环节:
坚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揭示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体规律,但绝不是空洞地坚持,而是将总体规律中国化、具体化。例如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条总体规律。如何运用它指导社会主义实践?是长期未能解决好的问题。通过总结历史教训,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有机联系的崭新结论。包括: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首要任务、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而消灭贫穷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抓住这一生产力迎接现代科技革命的挑战,就不是真正的马列主义者;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把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体系,并放在首要位置,这是邓小平最具有创造性的思想。这一理论创造,就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立在彻底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如此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的“坚持”,本身就包含着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修补——根据时代的需要和新的实际,通过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对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某些原理、原则进行修改补充,使之符合时代的需要,适应变化了的实际。例如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进行变革的基本原理,邓小平通过深刻总结我国历史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的经验教训,并从中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思想,修改了脱离生产力片面进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的错误方针,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包括: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及判断改革措施正确与否、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这种从中国实际出发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和原则加以修改补充而产生的新的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指导思想,成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当代中国大踏步前进的突出标志。
摒弃——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果断地抛弃那些为新的实践证明不正确或不再适用的某些原理和结论。对“阶级斗争为纲”理论的摒弃,确立并坚定不移地拓展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确立并卓有成效地贯彻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对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传统观点的摒弃,确立并逐步巩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而不是社会制度本质的崭新科学论断,确立并坚定不移地拓展了一条通过市场经济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如此等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正是在我们党根据实践的检验,果断地抛弃前人囿于历史条件而带有空想因素的某些原理和原则,果断地抛弃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种种错误观点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深化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