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淮阴冶金公司有个“神投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07
第2版(经济)
专栏:

  投资如同投篮,难以百发百中,然而这家企业技改投资项项成功,2000万元固定资产8年增到1.4亿元,因为——
淮阴冶金公司有个“神投手”
本报讯投资如投篮:投中则获利添威,投偏则伤筋动骨。然而,江苏淮阴市冶金工业公司经理何达平上任8年,在原来的摊子上连续不断投资技改,却尽显奇效,使一个小型冶金企业阔步迈入“中型”行列,固定资产从2000多万元扩大到1.4亿元,装备水平、生产规模、经济效益列全省同类企业前列;去年销售收入达5亿元、税利7140万元,成为淮阴市新崛起的一大财政支柱。今年2月,淮阴市委市政府以13万元重金奖赏何达平这位“神投手”。
淮冶原名清江钢铁厂,1971年建厂后连续亏损十多年,直到1984年才稍有盈利。1986年,何达平上任后,一番调查研究,摸清了工厂的病灶:装备水平低,工艺不配套,产品结构不合理。他明确提出了“改造一个老区,建设一个新区”,把淮冶建成现代化新型企业的奋斗目标。
何达平首先来了个“近投”。他以形成年产焦、铁、钢、材各10万吨的配套能力这一方向,1987年一次就举债2000万元,首先对炼钢部分的3吨电炉进行扩建改造,又新建2台5吨电炉,并大上配套的制氧机、轧机等设备,建成“炼钢——开坯——轧材”一条完整的生产线,实现了均衡生产,使可比成本大幅度下降,仅开坯这一项,一年就降本增效1000万元。
1991年,钢材市场行情看好,省内外同行一时争相扩大钢产量,一批10吨、20吨的电炉工程纷纷上马。公司内很多人摩拳擦掌。而何达平却作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策:“钢产量暂且打住”。他向公司决策层亮出自己的观点:“以我们的实力,目前只能上10吨、20吨电炉,眼下当然也可以赚钱,但这些设备已经落后。目前,发达国家的炼钢炉已普遍采用50吨以上的超高功率电炉。我们要上,就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准,而不应在低水平上重复。”
“钢俏了,铁作为原料,必然水涨船高。”何达平独辟蹊径,瞄准了铁。“而且,我厂焦炉富余能力较大,多产铁正可以充分挖掘炼焦设备潜力”。
他毫不迟疑砍掉了一个已有20多年历史、年税利也有30多万元的小水泥厂,用其场地,投资2400万元新建一台高炉,大修改造一台高炉,使生铁年产量一下子从4.5万吨猛增到12万吨。市场不负有心人,生铁市场果然看好。何达平一年就收回全部投资,还净赚了2000万元。到1993年,仅此一项就年增税利4000万元。
何达平眼睛盯住市场,还抓住时机,频频钻空“投篮”。1989年,电机矽钢片市场短缺的端倪初现,不少厂家跃跃欲试,可又担心这项工艺技术不久会被淘汰,淮冶内也有不少人对此风险项目望而生畏。何达平却执意要上:“有市场的产品就要快上,谁快谁赚钱。只要能加倍地把投入赚回来,即使设备明天淘汰了,也在所不惜!”他们与全国生产矽钢片的“老大”上海矽钢片厂“攀亲”,合资3000万元联营组建了全省第一家矽钢片厂,一步跨上了矽钢片技术的“制高点”,产品问世后一直畅销不衰。以快制胜果然见效。去年这一产品就实现税利1200万元,已收回投资款。
8年锲而不舍地投入和改造,终于使“老区”青春焕发。也为高起点、大跨度的“远投”准备了实力。1994年3月,淮冶开始了宏大的新区扩建工程。他们要上的炼钢炉是70吨超高功率电炉;由何达平主持设计的“电炉——精炼——连铸——连轧”钢生产线,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他们引进的主要设备是世界一流的。新区竣工后,将新增钢产量30万吨、材25万吨、销售收入10亿元、税利2亿元。
(刘金星唐明兵任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